(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台
清華簡(拾)中公佈的《司歲》是一篇很特殊的術數類文獻,[1]它開始說:
“凡行水旱火疾病喪死之道,正亡(無)丰、亡(無)萬(厲),六晨(辰)以為紀🧼。”【簡1】
可見它的主要目的是以推算六辰來確定無丰和無厲(下統稱“二無”),用來預測出行中會遇到的水、旱、火、疾🤰🏿、病、喪🤚🏽、死等這些不吉利的事情。整理者在該篇《說明》中指出:
“本篇出現了太歲運行一周十二歲的歲名,是目前所見最早完整記錄十二歲名的文獻。本篇十二歲名與《爾雅》、《史記·天官書》🍒、孔家坡漢簡《日書》等文獻比較👨🏽🦰,異文較多👨🦱,對於歲名的理解🧑🏼🦲,有一定幫助。”[2]
筆者覺得本篇倒是不在於它的歲名🕕,而是在於它有一套獨立的推演方式和專業術語👰🏿♀️,這是以前的術數類著作中沒見過的。從整篇的情況看,它的推演方式比較有規律🙅🏼♀️,這裡略作討論🫱🏿。
先將其十二歲名與六辰🫵🏻、二無的對應關係表示如下(其中“受序”簡文作“受舒”,整理者讀“序”,以下徑稱“受序”)😽:
歲名 |
受序 |
上時 |
中時 |
下時 |
二閒 |
無丰 |
無厲 | ||
一閒 |
二閒 | ||||||||
1 |
攝提 |
亥 |
巳 |
卯 |
丑 |
寅 |
申 |
子辰酉未 |
午戌 |
單閼 |
巳 |
亥 |
酉 |
未 |
寅 |
申 |
子丑辰 |
午卯戌 | |
2 |
執徐 |
戌 |
辰 |
寅 |
子 |
丑 |
未 |
申酉 |
亥卯午巳 |
荒落 |
辰 |
戌 |
申 |
午 |
未 |
丑 |
酉子 |
巳亥寅卯 | |
3 |
敦牂 |
酉 |
卯 |
丑 |
亥 |
子 |
午 |
辰未申 |
戌寅巳 |
協洽 |
卯 |
酉 |
未 |
巳 |
子 |
午 |
辰申丑 |
戌寅亥 | |
4 |
涒灘 |
申 |
寅 |
子 |
戌 |
亥 |
巳 |
酉丑辰未 |
卯午 |
作噩 |
寅 |
申 |
午 |
辰 |
巳 |
亥 |
未酉子丑 |
卯戌 | |
5 |
閹茂 |
未 |
丑 |
亥 |
酉 |
戌 |
辰 |
申子 |
寅卯巳午 |
大淵 |
丑 |
未 |
巳 |
卯 |
辰 |
戌 |
申酉子 |
寅午亥 | |
6 |
困敦 |
午 |
子 |
戌 |
申 |
酉 |
卯 |
未丑辰 |
亥巳寅 |
奮若 |
子 |
午 |
辰 |
寅 |
卯 |
酉 |
丑未申 |
亥戌巳 |
所謂“六辰”🐷、“二無”只是對十二辰(地支)的一種劃分,其推演的內容也主要是十二辰。
首先是無丰🔑、無厲的劃分問題🙅♂️。從上表中可以看出,各歲的“二無”之辰的數量不盡相同,最多的有四辰,最少的有二辰☕️🧖🏽♀️,這種情況,不可能是在推演過程中產生的劃分,而是事先已經劃分好的哪些辰為無丰🧆、哪些辰為無厲,然後據之進行的分類。整理者云:
“無丰🎍,十二歲所屬地支有子🕴🏻🧜🏻♂️、丑、辰、未🎠、申🧖🏽🍲、酉。無厲,十二歲所屬地支有寅🤚🏼、卯、巳、午、戌、亥。”[3]
即無丰、無厲各有六辰👗,提前已經分好類,在推演完六辰之後剩下的六辰中,按照事先劃分好的無丰六辰和無厲六辰來歸類,自然就會有多有少🧑🏿🔧。
此十二辰中哪六個該屬無丰🧏🏻♀️🧟、哪六個該屬無厲🈯️,是根據什麼道理劃分確定的🫲,似乎有點不大好琢磨。筆者認為,他的操作可能沒有多麼高深的理論,而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操作。作者事先設定是要把十二辰分成無丰和無厲兩組,每組各六辰,他的分法很可能是先把十二辰按順序分成三組,即每四辰為一組,然後再根據五行屬性來分成兩類👷🏿♀️,即先從中選出五行屬性相同的二辰為一類🤼♂️⌨️,剩下的二辰無論五行屬性是否相同都算另一類🦡,兩類按照先後順序分屬無丰和無厲,先無丰、後無厲。具體情況是:
第一組:子丑寅卯。其中“寅”🤱🏼、“卯”五行屬木,算一類,此二辰在該組中居後,故劃歸無厲🧘♀️,那麼剩下的“子”(水)💁🏿♀️、“丑”(土)雖然屬性不同🦽,也劃成一類,因為排序在前👨🏿🦰,故歸無丰。
第二組:辰巳午未。其中“辰”、“未”五行屬土,算一類🧓🏽,“辰”居首❗️,故“辰未”劃歸無丰;“巳”🦶、“午”五行屬火🎍,算一類🧑🧒,居後🙅,劃歸無厲。
第三組:申酉戌亥🧑🏿🚒。其中“申”、“酉”五行屬金,算一類🏙,居前劃歸無丰↙️;剩下的“戌”(土)、“亥”(水)雖然五行屬性不同,仍算一類,居後劃歸無厲👬🏼。
就這麼個簡單劃分🚴🏿,就分成了無丰❄️、無厲兩組⚔️,每組各六辰⏰。劃分確定之後,各歲無丰、無厲有哪幾個辰🏮,就靠推算六辰來決定。
六辰的推算方式👨🏿🔧,整理者認為🧗🏻♀️:
“每一歲,先確定‘受舒’日地支🥱,然後上時地支為‘受舒’日前六日⏲,中時為上時前二日🦸🏼♂️,下時為中時前二日。”[4]
按照日期來說🚀,整理者的看法沒問題,但是按照十二辰的推算來說,似乎它的推算是自有一套規則的,其規則主要是根據十二辰排列的式盤。
首先是把十二歲按照排列的單數👱🏼♀️、雙數分成六組(參上表)👩🏻🏫,比如攝提(1)、單閼(2)為一組,執徐(3)、荒落(4)為一組👨👦👦,然後六辰根據單數歲和雙數歲按照十二辰的排列順序推演。其根據之式盤當是常見的十二辰排列方式,即把十二辰均勻排列成一個圓圈,略如下圖所示:
受序💢:單數歲以攝提為首,是太歲(歲陰)在寅之歲💁♀️⚫️,它以十二辰的最後一辰的亥為受序之始🧕,這應該是人為的設定。為什麼用亥👨🦽,可能是根據《尚書·洪範》裡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從水開始💂🏿♀️,十二辰中“亥”、“子”屬水而以“亥”為首,“亥”就是“水始”,也是五行之始🍪。漢代今文詩學言“四始五際”🧛🏼♂️,《詩大序》孔穎達《正義》引《詩緯泛歷樞》云:
“《大明》在亥,水始也。《四牡》在寅,木始也。《嘉魚》在巳,火始也。《鴻雁》在申👨💼,金始也。”[5]
是以“亥”為水始而居於四始之首。孔穎達又申說“五際”云🧑🏼🍳:
“然則亥為革命📷,一際也🧻;亥又為天門出入候聽🪹,二際也;卯為陰陽交際⚇,三際也;午為陽謝陰興,四際也;酉為陰盛陽微🏨,五際也。”[6]
“五際”中仍以“亥”居首且占了二際。這種以亥為“水始”作為“四始五際”之首的觀念,顯然有很古老的依據。《司歲》以“亥”為“受序”之始😮💨,恐怕也是依據此類的理論👵🏼。
然後單數歲之受序從亥逆行,攝提(1)🧴、執徐(3)🥢、敦牂(5)🫴🏼、涒灘(7)、閹茂(9)🔠👩❤️💋👩、困敦(11)之受序依次是:亥🕠、戌🤷🏽♀️、酉🍡、申⇨、未、午;雙數歲以單閼為首,是太歲在卯之歲👌,它以攝提受序之辰“亥”的相對辰“巳”為受序之始,也就是與“水始”相對的“火始”,然後雙數歲之受序從此逆行,單閼(2)、荒落(4)👱🏼🤚🏻、協洽(6)、作噩(8)、大淵(10)、奮若(12)之受序依次是巳👩🎨、辰🙆🏼♀️、卯、寅、丑、子。之所以逆行,可能是因為歲星在十二辰中是逆行。郭沫若先生云:
“蓋以十二辰本爲觀察歲星而設,故乃以歲星所在之星名即爲該歲之歲名。揆其初當系少數星曆專家之私法,故不爲一般文獻所采用𓀃🤴🏻。然此法之必然存在,由有太陰✋🏽🥸、太歲法之設置即可證之。蓋必先有歲星紀年而後始能有歲陰🙎♂️、歲雌等之虛設,其目的僅在調濟十二辰文字業已用成習慣後,起子終亥逆轉之不便耳。”[7]
郭先生認為先有歲星紀年而後才有歲陰紀年👩🎤,歲陰紀年的實行是為了調劑歲星於十二辰逆轉之不足📰,這都是正確的看法,但十二辰本非為觀察歲星所設,而是為了觀察北斗運行確定十二月份所設,將天區分為十二等分並分別為之命名,即十二辰,虛擬北斗柄指向哪一辰以確定月份,故北斗的運行方向與十二辰順序相同👨🏼💼🧚;[8]後歲星紀年法興起,又以十二辰用於歲星紀年,以歲星所在辰為歲名,才有了“攝提格”等十二歲名。因為歲星的運行方向與北斗相反,故歲星於十二辰是逆行,後人以此為不便⚠🕙,又創造了太歲(歲陰)紀年法🎒,虛擬太歲順行十二辰🤾🏻,十二歲名又移於太陰紀年😕。但《司歲》於十二辰的排列均逆行,懷疑與歲星紀年法有關。
上時👷🏼:以受序之辰相對之辰為上時🎽。如攝提亥為受序,亥、巳位置相對,則巳為上時;單閼巳為受序🍎,則亥為上時。其他依此類推。
中時:以上時辰前第二辰為中時,即上時、中時之間隔一辰👌🏻。稱為“中時”是它正好居於上時、下時之中。如攝提受序是亥,與亥相對的巳為上時,由巳向上推二辰到卯🚂,卯為中時🍋🟩。單閼受序是巳🫵,與巳相對的亥為上時🧑🏿🦱,從亥上推兩位是酉,酉即為中時。這也形成一個規律✍🏿:以開始的攝提(寅)為標準點👩🏼🚀,單數歲之中時從寅的下一辰卯開始逆行為序🛄,攝提🖖、執徐、敦牂、涒灘、閹茂、困敦之中時順序依次是卯😨、寅、丑、子、亥、戌。雙數歲之中時以同組單數歲中時之辰的相對辰為中時☆,如攝提👩🌾🍳、單閼為一組,攝提中時為卯,與卯相對辰是酉👨🔬,則單閼中時為酉;執徐🧓🏻、荒落為一組⛅️,執徐中時為寅,與寅相對辰為申,則荒落中時為申👱♂️🫸。這樣,單閼、荒落😙、協洽、作噩、大淵⏩、奮若之中時依次是酉、申、未♞、午、巳✊🧏🏻♂️、辰🚴。
下時🧎🏻➡️,以受序辰後二辰為下時😾,即受序🤌🏼、下時之間均隔一辰,和上時、中時之間隔一辰的情況相同。如攝提受序辰為亥,亥後二辰為丑,丑為下時💞;單閼受序辰為巳,巳後二辰為未,未為下時。這也形成一個規律:仍以開始的攝提(寅)為標準點,單數歲之下時從寅的上一辰丑開始逆行為序👉🏻🐥,攝提🚣🏻、執徐、敦牂、涒灘、閹茂👳🏿、困敦之下時依次為丑、子、亥、戌🤸🏽、酉、申,雙數歲之下時以同組單數歲下時之辰的相對辰為下時,故單閼、荒落🏌🏿、協洽、作噩✊🏿🤷🏿♀️、大淵、奮若之下時依次是未🤵🏿♀️、午👨🏼🔬、巳🏄♀️、辰、卯🙎🏿、寅。
上時到下時共有五辰🤞🏻,中時皆為第三辰而居中,與上時、下時各相隔一辰。如攝提上時到下時五辰是巳、辰、卯、寅🤾🏼♂️📈、丑,卯為第三辰居中🚶🏻,為中時;單閼上時到下時五辰是亥🏯、戌🖕、酉🏟、申、未,酉為第三辰居中,故酉為中時🩰。其它歲倣此。
二閒:以下時之辰的下一辰為一閒,與一閒辰相對之辰為二閒🧑🏼🦲。如攝提之下時為丑,丑下一辰為寅,故寅為一閒;與寅相對辰為申🙇🏿,故申為二閒☝🏻。由此可知單閼👱♀️、協洽二歲的二閒順序被抄手弄顛倒了,單閼的二閒應該是“申寅”,協洽的二閒應該是“午子”。
為什麼稱“閒”,整理者的解釋是📴🐐:
“閒,地支位於中時和下時、無丰和無厲之間,故稱閒;所屬地支有兩個,故稱二閒🧔♀️。”[9]
按⛵️🧎🏻♂️:所謂“閒”即“間”是🧖🏼♀️,但是整理之說似未當🥛。稱“閒(間)”仍以每組的受舒之辰來確定🖌。十二辰六組中,每組二歲的“二閒”是一樣的,只是前後順序不同。除去二閒的二辰之外還有十辰,各以受序之辰為中🚴🏽♀️,前後各二辰,十辰正好均勻地被“二閒”分成兩半,“二閒”居於這兩半的中間🧑🏿🦲。以第一組的攝提♉️、單閼為例:攝提的受舒辰是亥🧑🏿🦲👩❤️👩,亥居中,前有酉🧑🏼🏭、戌二辰🔇,後有子、丑二辰,此五辰為一半⏳;單閼的受舒辰是與亥相對的巳,巳居中,前有卯🧗🏿♀️🙍🏼♀️、辰二辰,後有午、未二辰👩🏼⚖️,此五辰為另一半。而作為二閒的寅🍔、申二辰正好位於兩半的中間,或者說是寅💆🦻🏽、申二辰正好把以亥、巳為富达的另外十辰均勻地平分成兩半💂,它們居於中間,故名“二閒”。所以,在式盤上看🌈,每組兩個受序辰連成的直線與二閒的兩個辰連成的直線都是呈90°的十字交叉😈,無一例外。
先推算出六辰所用的六個辰👷🏼♀️,剩下六個辰就根據事先劃分好的無丰、無厲來分類。比如攝提歲,經過推算♨️,六辰分別是亥、巳、卯、丑、寅、申,剩下的六個是子🏷、辰🎮、午👩🏽⚖️、未🧑🏼⚖️、酉🐰、戌就屬於“二無”,再對照事先劃分好的無丰、無厲各辰,屬於無丰的就有子🏃🏻➡️、辰👐🏽、未、酉共四個,屬於無厲的有午、戌兩個🤱🏻;執徐歲的六辰是戌👨🏽🍳、辰、寅👨🏼💼、子、丑、未,剩下的六個是卯、巳、午、申、酉🚰、亥屬於“二無”,根據無丰、無厲的劃分,屬於無丰的有申🙈、酉🧏🏻,屬於無厲的有巳、午、卯、亥🧑🏽🦲,等等。其它歲的推算方式均如此類🙅♂️。
[1] 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中西書局2020年,144-145頁👋。
[2]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143頁。
[3]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145頁注[二]👩👩👦。
[4]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145頁注[二]。
[5] 龔抗雲等整理:《毛詩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註疏(標點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9頁。
[6] 同注[5]。
[7] 郭沫若🤷♀️🤸:《釋支干》🤵🏼♂️🧑🏻🦱,《郭沫若全集》考古編1《甲骨文字研究》🚣🏿♂️,科學出版社1982年🙂,328-329頁🚌。
[8] 說參拙文《申論十二辰為十二月》🙋🩹,《郭沫若學刊》2013年第1期, 44-49頁🦸♂️。
[9]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145-146注[三]。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0年12月6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0年12月6日
点击下载附件: 2165王寧:清華簡《司歲》的推算方式初探.docx
下载次数:90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