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一平、沙加爾先生著《上古漢語新構擬》出版
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白一平教授(W. H. Baxter)和法國東亞語言研究所沙加爾教授(L. Sagart)所著的《上古漢語新構擬》(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中譯本2020年12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本書精裝32開,定價人民幣168圓。
《上古漢語新構擬》
作者:[美]白一平、[法]沙加爾 著
譯者:來國龍、鄭偉、王弘治譯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出版
頁數:595頁
定價:168圓(精裝)
ISBN:9787544494779
叢書:上古漢語研究叢書
内容简介
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白一平(W.H.Baxter)和法國東亞語言研究所教授沙加爾(L. Sagart)所著的《上古漢語新構擬》(Old Chinese:A New Reconstruction)從音節結構的角度入手,分聲母、韻母🦜、聲調等幾個大的方面,詳細闡述了作者對上古音問題的見解。在材料運用方面,將漢語內部材料(如諧聲字🤽🏻♂️、通假字👼🏻、出土文獻、古文字等)和外部材料(苗瑤、侗台、藏緬等民族語)相結合⚖️,重視以現代漢語方言作爲佐證,特別吸收了羅傑瑞對於“原始閩語”的構擬。該書探討上古音🎆,不僅關注音韻問題本身,還將歷史形態學的分析與上古音研究聯繫起來,發現和提出各種前置輔音的語法功能。
《上古漢語新構擬》全書重構了三千多年前的漢語,共包含5000個漢字,對於從語言文字的角度闡釋中國傳統文明中的經典文獻具有重要的價值👳。該書面世之後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並獲得了美國語言學界的最高獎美國語言學會2016年度“布龍菲爾德圖書獎” (Leonard Bloomfield Book Award)𓀆。
《上古漢語新構擬》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學副教授來國龍、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鄭偉、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弘治共同翻譯❎🧘♀️。
作者简介
白一平(W. H. Baxter)🈲,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歷史語言學🍟,尤其是語言學中數學方法的應用等📦。
沙加爾(L. Sagart),法國東亞語言研究所教授⛈,上古漢語、漢語方言和南島語系的專家💯,第一個提出漢藏語系和南島語系同源的假設。
兩位作者都是多年來從事漢語音韻史研究的漢學家。
2016年美国布龙菲尔德图书奖颁奖现场。
白一平教授(William H. Baxter)(右一),沙加尔教授(Laurent Sagar)(右二)👦🏼。
目 録
中文版序
我們的《上古漢語新構擬》問世至今已經四年了🍃,現在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上海教育出版社🧑🏼⚕️、香港浸會大學饒宗頤國學院聯合香港中華書局🙎🏿,將在內地和香港兩地同時出版《上古漢語新構擬》的中文簡體、繁體版。如果中國的語言學研究者對本書中的許多新見解感到意外,我們並不會特別吃驚。我們期待著中國同行的反應,希望中國的同行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我們的上古音構擬提出具有深度和建設性的討論意見。正如書中所明言,我們並不認爲我們的構擬系統是對上古漢語語音、形態和詞彙諸方面研究的定論🧝🏿,“新構擬”從本質上說是對迄今尚未得到解釋或者尚未得到充分解釋的語言事實所作的一系列假設。
自本書出版以來🤰,學界同仁已經指出書中文字上的一些紕謬🔚,我們自己也發現了一些疏漏🖖🏼。所幸這些錯誤只需做一些細微的更正📢👩🏼🍼,還不至於累及全書的基本觀點🤕。儘管目前我們已發現有必要對某些構擬進行修正💛,但這些修改並沒有呈現在中文版中😪。爲使中文版與原版之間保持一致🐫,我們決定盡可能少修改。中文版翻譯完全基於英文原版,未作任何顯著改動🔴。英文版的勘誤表也將於近期刊佈在我們的網站上🍨。
書末所附《構擬詞表》包括了全書中討論過的全部漢字,並標注了相應頁碼🫅🏻。讀者也可從上述網站下載構擬全表,這是我們2014年9月20日上傳的,其中包含約5000字,分爲三個以不同形式排序的PDF文檔👸🏽。同時也還有一個單獨的表格文檔可供下載,內容與PDF文檔完全一致。5000字的構擬全表也收録了本書《構擬詞表》中的內容。 長短兩份詞表使用的是完全相同的構擬系統。
我們非常感謝本書的譯者來國龍教授、鄭偉教授和王弘治教授的勤勉工作,感謝馬坤博士和沈瑞清博士校讀了譯稿,感謝陳致教授對這項翻譯計畫的支持。在此還要特別感謝來國龍教授,他發起並多方協調這項工作,此外還一同參與翻譯了書中的部分章節。我們由衷感謝上述諸位向中國的學術界引介我們的“新構擬”。我們審讀了他們的翻譯文本🖱,並認爲中文版準確地反映了我們在英文原版中的學術觀點🟦。
作者
于巴黎和安娜堡
2018年9月29日
譯者序
美國密西根大學白一平(William H. Baxter)教授和法國巴黎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沙加爾(Laurent Sagart)教授合著的Old Chinese: A New Construction(中譯本《上古漢語新構擬》)是一部關於上古音研究的集大成的著作。2014年該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後,受到中外學界的廣泛關注,隨即榮獲2016年度美國語言學會(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的“布龍菲爾德圖書獎”(Leonard Bloomfield Book Award)9️⃣。
兩位教授都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的漢語史專家,之前都發表過關于上古音研究的重要著作👨👦👦。白一平教授1992年出版《上古音手冊》(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繼承了清代以來中外學者對《詩經》韻部的研究成果,利用現代語言學的方法對傳統韻部作進一步細緻的分析,提出了包括上古音構擬的“六母音系統”在內的一系列理論。沙加爾教授則主要利用漢語方言🫴🏻、諧聲📆、詞族以及其他東亞語言中的早期借詞等材料探討上古漢語的詞根、詞綴和聲母系統,1999年出版了The Roots of Old Chinese 一書(該書中文版《上古漢語詞根》由復旦大學龔群虎教授翻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白、沙兩位教授的合作在學術界也是一段佳話🦧。1992年白教授的書出版後🦶🏻,沙教授就寫了一篇長達二十多頁的書評(Diachronica 10: 2[1993], pp.237-260)。他一方面高度評價了白教授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中肯地批評了書中存在的嚴重不足。白教授虛心接受了沙教授的批評,隨後他們就開始了長期的合作研究。兩位先生發揮各自的專長,取長補短🪰,切磋琢磨,爲後輩學者樹立了學術合作🚵🏽♀️、協同創新的楷模。《上古漢語新構擬》就是兩位教授長期合作的結晶,這也使得本書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的特點,即開始全面利用新出土的戰國秦漢古文字材料、漢語方言以及其他東亞語言中的早期漢語借詞等,全面系統地研究上古音以及相關的如上古漢語的形態☣️🫷🏽、詞彙🦕、語法等多方面的問題。兩位先生的共同努力,將上古音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本書是來國龍🧑🏻🍳、鄭偉、王弘治三人合作翻譯的結晶。2015年10月復旦大學“古文字與漢語歷史比較音韻學”工作坊會議期間😴,我們決定合作翻譯《上古漢語新構擬》🙍🏿♀️。現代語言學向來以術語與符號繁多著稱👩🏿🍼,爲了統一術語的翻譯,我們三人先分頭翻譯了本書的索引。現代語言學的一般術語,我們參考了沈家煊先生翻譯的大衛·克里斯特爾(David Crystal)的《現代語言學詞典》(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中文版由商務印書館2000年出版)🦹🏿。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本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onset”的翻譯,我們選擇了“音首”這一詞(潘悟雲先生的《漢語歷史音韻學》中也用了“音首”一詞,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頁)。本書中“音首”指的是上古漢語音節的首要部分🕙,即主母音之前的所有音節成分,它可以包括前置音節成分(最多可以有兩個輔音,包括前綴)、主要音節的聲母和介音。中文版的章節、格式和符號基本都遵從英文版,如在構擬的上古音前加星號(*)🫳🏿,中古音標音都用斜體,字詞的釋義用單引號等。
我們的工作分配大致是這樣的:來國龍翻譯第一🍯、二、三、六章及其他部分,鄭偉翻譯第四章👨🏽⚖️,王弘治翻譯第五章,索引翻譯工作由三人共同完成,來國龍統稿。初稿完成後🤛🏻,我們互相校讀了譯稿。借2017年7月參加在香港和澳門舉行的首屆“上古音與古文字研究的整合”國際研討會的機會🧑🏽🦲,作者和譯者碰面討論了翻譯中遇到的具體問題0️⃣。之後由來國龍整合譯稿🚺,送交白一平先生和沙加爾先生審閱。兩位作者仔細審讀了我們的譯稿🧑🏻🔧,在此過程中改正了一些明顯的疏漏。根據作者的修改意見,我們三人分頭修改譯文。整理之後,又請了中山大學馬坤先生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沈瑞清先生校讀譯稿。此後我們再次分別做了修改🛍。最後由來國龍統一定稿。
在《上古漢語新構擬》譯稿完稿之際,我們願意借此機會感謝白一平先生和沙加爾先生對我們的信任與支持。我們還要謝謝馬坤先生和沈瑞清先生細心校閱譯稿🟤。譯事繁難👨🏿⚕️,尤其是翻譯這樣一部內容複雜豐富的語言學著作。三位譯者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研究項目🧑🏿💻,只能利用難得的工作間隙🤳🏼,見縫插針、忙裏偷閒來從事翻譯工作。雖然我們也是誠惶誠恐📑、謹慎從事👨👮🏽♀️,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一定還會有不少錯漏,敬請讀者不吝教正爲幸🚶➡️。
中國現代學術中👩👩👧👧,語言學一直是走在比較前沿的研究領域。這不但是因爲有清代以來傳統語文學家🏉、文獻學家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是因爲有高本漢、蒲立本🀄️、雅洪托夫、羅傑瑞等海外漢學家👨🎨、語言學家的積極參與與貢獻💂🏻♂️,更是因爲“五四”以來有趙元任、李方桂🏭👩👦👦、王力👢、董同龢等幾代中西兼通的學者的開闊胸懷和開放心態♞,不斷推進這一學科的發展🧖🏽♀️。這正好印證了王國維先生在二十世紀初對中國學術的預言💊,即“異日發明光大我國之學術者👩🏽🚀,必在兼通世界學術之人❄️,而不在一孔之陋儒,固可決也”(《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發表在《教育世界》1906年第二、三期🪨📯,收入《靜安文集續編》)👛。
我們希望我們的翻譯工作能給中文學界🤜🏼,尤其是爲研究漢語古文字、漢語方言和其他東亞語言的年輕學子學習白、沙兩位先生這本著作提供方便。正如兩位先生在本書中指出的那樣👨👩👦,以上古音爲基礎的上古漢語的綜合研究才剛剛起步。我們衷心祝願本書的翻譯,能爲我們共同推進上古漢語的研究添磚加瓦📌,爲綜合上古漢語👶🏼、古文字學、戰國秦漢簡帛研究、漢語方言以及東亞語言的研究開闢一個新天地😿𓀘。
譯者
於洛杉磯和上海
2018年12月15日
感謝上教語言學恵賜新書訊息並授權發佈!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𓀕:696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