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古文字典》引近代漢字資料辨析
(首發)
梁春勝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已故著名古文字學家何琳儀先生編著的《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下文簡稱《字典》),是我國第一部戰國文字方面的綜合字典。該書集戰國文字研究之大成👮,通過“以韻部爲經🪁,以聲紐爲緯🧏♀️,以聲首爲綱👨🏽🎤,以諧聲爲目,兼及分域”(卷首序言)的編排方法🫗,將紛繁複雜的戰國文字編排得井然有序。作者按語常常引用甲骨文或金文原形,藉以貫通文字源流🍷🐒,尤便初學。筆者學習戰國文字👩⚕️,就是以此書作爲入門向導,獲益良多。在學習過程中,筆者發現何先生在釋讀戰國文字時,多處引用到近代漢字資料🕊。無庸諱言,這些近代漢字資料有相當一部分與所釋字的隸定體只是偶然同形,實際上並没有什麽關係。雖然何先生引用這些資料的本意🤞🏿,多數只是作爲一種參考🧛♂️,不作爲立論的根據⛹🏿,但是如果讀者對近代漢字的研究情況瞭解不够,就有可能會誤把兩者當作一個字6️⃣。因此筆者認爲有必要對《字典》所引近代漢字資料作一些補充説明。
文中字序按《字典》原書爲準🏃♂️。各字下先扼要列舉《字典》內容,然後以按語形式揭出筆者説明。所引部分書名全稱太長✏️,本文按一般習慣使用簡稱,並於附注中説明🔅。
1.慖
包山楚簡有字,何先生隸定作“慖”,釋云:“慖,從心🚣🏿♀️🧂,國聲✊,《廣韻》🎋:‘慖,恨也🏋🏼。’”(《字典》20頁)
按:楊寶忠先生《疑難字考釋與研究》指出《廣韻》的“慖”字乃“幗”之俗體(俗書巾旁忄旁相亂),其訓釋“恨”字乃“”之俗體(如“貌”俗書或作“狠”),《廣韻》“慖(幗)”字與楚簡中的“慖”非一字(275)𓀏。其説是也⚓️。
2.
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鳥🎠📌,食聲。《五音集韻》:‘
,鷂屬。’《康熙字典》:‘《集韻》
音父🙏🏽🙆🏻♀️,鷂屬🙍🏻♀️。《五音集韻》訛作
。《篇海》、《字彙》因之,皆傳寫之誤🏇🏼,其實六書並無
字👨🏽。存考。’以古璽驗之,
非杜撰🚣🏿♀️。食👷🏼♀️、負均屬之部👉,故
亦作
,《五音集韻》遂音‘扶雨切’。”(《字典》66頁)
按🫢:何先生此説是有問題的。《爾雅·釋鳥》:“鷣,負雀。”郭璞注:“鷣👩🏻🌾,鷂也🏬。江南呼之爲鷣,善捉雀,因名云🎥。”(2648B[1])《經典釋文》卷30《爾雅音義下》🧗🏻♂️:“負,字或作🧑🦰,同房九反。”(1699[2])《廣韻·有韻》房久切🧙🏿♂️🎅🏻:“
,鷂別名也🐎。”(324[3])“負雀”爲鷂之別名,“負”又增鳥旁作“
”,後世辭書往往割裂“
”字以當“負雀”之意。可見“
”由“負”變來,非由三晉文字“
”變來📱⚅。至於《五音集韻》“
”字,則如《康熙字典》所言爲“
”字之訛,與三晉文字“
”非一字。
3.团
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团”⚗️,釋云🪱:“团,從囗,才聲。《龍龕手鑑》🧚🏼♀️:‘团🧕🏼,音囚🚶♀️➡️。’疑有音變。”(《字典》100頁)
按:《龍龕》是遼代釋行均所編一部主要收録佛經俗字的字書🤾,宋刻因避諱改稱《龍龕手鑑》🙆🏼♀️🏤。《四庫全書》和《四部叢刊》續編本所據均爲宋刻😚,而學界通用的則是中華書局 1985年影印高麗本《龍龕手鏡》[4]。《龍龕·囗部》:“团,俗🥍🧶,音囚。”(175[5])《中華字海》以此字同“囚”(431B),可從🍳。《龍龕》的“团(囚)”與三晉文字中的“团”同形異字,何先生所疑“音變”之説不能成立。
4.
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言,
聲。《字彙補》🧗🏼♀️:‘
,謀。’”(《字典》101頁)
按:《字彙補·言部》🦶🏼:“,具義切💠,音芰,謀也。”(663B[6])此外別無“
”字🙍🏼♂️,何先生所引《字彙補》“
”字,當是“
”字誤録🎮。張涌泉先生《漢語俗字叢考》認爲“
”當爲“
”之或體(1030),其説可從。“
”之或體“
”與三晉璽中的“
”字當然不可能是一字🤽🏻♂️。
5.
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從言,帚聲,釋云:“疑
之異文👩🎤。《篇海》:‘
*️⃣,群鳥聲🪦。’”(《字典》191頁)
按👷🏿🪄:《龍龕·口部》:“🛎,俗;噪,正:蘇到反,群鳥鳴聲也。”(274)可見“
”字乃“噪”之改換聲旁俗字🍑,出現時代較晚,與戰國三晉文字中的 “
”不可能是異體👨🏿⚖️。
6.幁
楚簡中有字,何先生隸定作“幁”,釋云:“幁,從巾,頁聲(或首聲)。《五音集韻》:‘幁🗾,頭幁也💳。’”(《字典》196頁)
按:《中華字海》以“幁”字同“”(469),可從。考《廣韻·虞韻》相俞切:“
,頭
🤤。”(77)“幁”與“
”音義皆同,當即“
”之省聲字。近代漢字中的“幁(
)”與楚簡中的“幁”形同實異🏗。
7.
包山楚簡中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云:“
,從貝,勹聲👩💼。疑
之省文。《篇海類編》:‘
,音包❣️。’”(《字典》238頁)
按👨🏽🦰:何先生釋此字爲“”,疑其爲“
”之省。如果此説成立,古文字中的確有“
”字,那麽它與《篇海類編》的“
”也絶非一字。《龍龕·貝部》:“
𓀇,俗🙎🏻♀️👋🏻,音包🧏🏼♂️。”(350)此即《篇海類編》“
”字所本。鄭賢章先生《龍龕手鏡研究》認爲此字當同“胞”🤷🏻♂️,月旁俗書與貝旁相混,如“肣”俗作“
”(288)。其説可從。近代漢字中的“
(胞)”與楚簡中的“
(
)”非一字。
8.
戰國文字有字,幷有從
的
、
、
諸字👩🏿🍼。何先生將
隸定作“
”,釋云:“
,金文作
(白盨
作
)。從夂,從土。會意不明。《海篇》:‘
,驕也。音囂。’據
之讀音立
聲首,置於囂聲首之後。”(《字典》284頁)
按🧣:《篇海·人部》引《餘文》🌄:“,許驕切🤽🏽♂️,驕也。”(514A[7])此爲《海篇》所本。《新修玉篇·人部》引《餘文》:“
,許嬌切🦼,驕也。”(23B[8])“
”“
”一字之變。《新修玉篇》和《篇海》所引《餘文》之字🧑🏽🏫,一般見於《集韻》和《類篇》。考《集韻·宵韻》虛嬌切:“
📵,驕也。”(54A[9])又《集韻·豪韻》蘇遭切:“
,《説文》:
,驕也🙎🏽♀️。”(56B)《類篇·人部》:“
,虛嬌切,驕也👨🏼⚕️。又蘇遭切。”(280A[10])“
”即“
”字👩👩👧👧,根據《類篇》,《集韻》音“虛嬌切”的“
”乃“
”之訛俗字(虫旁俗書往往寫作“土”⏪,如《新修玉篇·虫部》有“
”字🚴🏻,爲“
(蠆)”之俗字,右下角的“虫”就寫作“土”)。《新修玉篇》和《篇海》的“
”“
”二字,顯然又是《集韻》“
”字之訛。因此後世俗書“
”右旁“
”乃“蚤”之訛💞,與古文字中的
不可能爲一字。陳劍先生認爲“
”及從“
”諸字目前仍然不能確釋。
9.
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云🤱🏼:“
,從疒🧑🏿🚒,肴聲。《龍龕手鑑》:‘
,胡交切。音肴😙🕜。”(《字典》286頁)
按:此字高麗本⚄、《四部叢刊》本《龍龕》並作 “,俗👷🏻♂️,胡交反”,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作“
”🤯。《康熙字典·午集備考·疒部》引《龍龕》作“
”(1699A[11]),乃是將俗體部件改爲正體(部件“
”“
”皆爲“肴”之變)。“
”當爲“倄”之俗體。《龍龕·人部》👩🏼🦱:“倄,胡交反,痛聲也。”(25)“
”“倄”音同🧑🏽🎤,“
”當爲“倄”之改換形旁俗字。同樣的例子如“傴”俗作“
”(《龍龕》473),可資比勘。“倄”的俗體“
”與三晉文字“
”非一字🚣🏻♂️。
10.傐
三晉兵器銘文有字🐼,何先生隸定作“傐”🤶🏿💫,釋云🚴🏻:“傐,從人✬,高聲🤽🏻♀️。《篇海》:‘傐🧑🏽🚒,北方地名。’”(《字典》290頁)
按:何先生釋爲“傐”没有問題👩🏼⚖️,但三晉文字“傐”與《篇海》的“傐”卻並非一字🪥。《篇海·人部》引《奚韻》🙅:“傐,乎老切,北方地名。”(517A)此“傐”字舊一直不得其確解,如《康熙字典》“傐”字下按語云:“ 今直隸真定府有鄗🧍🏻♂️,即高邑🧜,陝中有鎬🍘、滈,並無傐,《篇海》不知何據💇🏻♂️。”(43B)筆者認爲此“傐”字當是一個俗字🫏。《詩·小雅·六月》:“侵鎬及方,至于涇陽。”鄭箋😂:“鎬也👦🏽、方也皆北方地名。” (424C)“傐”與“鎬”音義皆同𓀑,“傐”當即“鎬”之類化換旁俗字(受上一字“侵”類化)🏹。“鎬”的類化換旁俗字“傐”的出現無疑較晚,與三晉文字“傐”不可能是一個字。
11.
古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辵,句省聲𓀜。《字彙補》‘
💸,音未詳。’”(《字典》344頁)
按:《字彙補》的“”字與古璽的“
”字也没有什麽關係💐🖕🏽。《字彙補·辵部》:“
📪👲🏼,揚雄《蜀都賦》:‘填衍
野🧑🚀。’音未詳。”(679A)考《古文苑》卷4《蜀都賦》🌷👭🏼:“其竹則鐘龍
,野篠紛鬯。宗生族攢🥵🌗,俊茂豐美💃🏻。洪溶忿葦,紛揚搔合🚶🏻♀️。柯無風披,夾江緣山,尋卒而起🧁🤌。結根才業,填衍
野。若此者方乎數十百里🤳🏽🟢。”(105[12])此字當是“逈(迥)”字之訛🧎🏻♀️。“填衍迥野”就是説滿山遍野皆是竹🥏。“逈(迥)”的訛字“
”與古璽中的“
”當然不可能存在異體關係。
12.
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車👵🏼,羽聲🧗。《金鏡》:‘
,音許。’”(《字典》463頁)
按🌷:《篇海·車部》引《類篇》:“🐵,音揮。
,音許。”(428A)《康熙字典·酉集備考·車部》🕛:“
,《金鏡》音許。”(1709B)何先生引近代漢字資料多據《康熙字典》,此處引《康熙字典》時誤將 “
”引作“
”。《篇海》“
”字,《中華字海》認爲同“翬”(1306A)👩🏼🎨,可從。“
”字待考💇🏻♂️。近代漢字“
(翬)”與三晉文字“
”當非一字🚴♂️。
13.
古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辵,下聲。與《餘文》‘
🆎,音匹’似非一字。”(《字典》466頁)
按:《餘文》“”字与古玺“
”确非一字🏇🏼📜。《篇海·辵部》引《餘文》:“
,二音匹。”(334A)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考定這兩個字都是“匹”的俗字(469)🏕。“匹”的俗字“
”與古璽中的“
”同形異字。
14.痦
齊陶文有字☹️🧕🏻,何先生隸定作“痦”,釋云:“痦,從疒,吾聲。《龍龕手鑑》👩:‘ 痦,普杯切,音坯🕥。’與吾聲韻均隔,待考。”(《字典》508頁)
按😔:《龍龕·疒部》👩🏽🏭:“痦,普盃反。”(472)《龍龕手鏡研究》認爲此字當爲“”字之訛(45)🧑💼,其説可從。“
”作“痦”乃是字形訛變🆗,與字音無關。《龍龕》“痦(
)”字與齊陶文“痦”形同實異。
15.
廿三年襄城令矛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心♥️,夕聲,《龍龕手鑑》:‘
☄️,痛病也🐋。’”(《字典》551頁)
按🧑🔬:《龍龕·心部》🤚🏻:“👐🏼🧑🧑🧒🧒,俗;
💁🏼,正。之若反,痛病也。”(62)可見《龍龕》的“
”乃“
”之俗體(“勺”旁作“夕”形乃俗書通例,參《疑難字考釋與研究》 22頁“
”字條)🪕,與廿三年襄城令矛的“
”非一字。
16.
包山楚簡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鼠🍛,予聲🪦。疑
之異文。《搜真玉鏡》‘
🥽,音野。’”(《字典》569頁)
按:《篇海·犬部》引《搜真玉鏡》☝🏻:“,音野。”(289A)张涌泉师《漢語俗字叢考》认爲此字乃“野”俗字(375)⚠️,可從。“野干”爲一種野獸名,“
”當爲“野干”之“野”的換旁俗字。“野干”之“野”的後起俗字 “
”與楚文字“
”非異體👨🦼➡️。
17.
戰國楚器邵方豆中有器名字“”👩🏽⚖️,何先生認爲此字讀“
”,舉《海篇》“
,器也”爲證◾️。(《字典》747頁)
按:何先生大概認爲“支”“只”聲相通,所以如此釋讀。但這個釋讀卻是靠不住的🙅🏻♀️,因爲“”乃是“盋”的訛俗字👋。《龍龕·皿部》𓀄:“
,俗;盋,正🧙♀️。音鉢🐌,~盂,器也。”(329)《海篇·皿部》:“
盋,二音鉢🤱,器盂也。”(440A[13])《漢語大字典》和《中華字海》亦將“
”作爲“盋”的訛俗字處理。陳劍先生認爲“
”應當釋讀爲“錡”。
18.
三晉貨幣文字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認爲是“冥”字之省🕵🏿♂️💅,從日,從冂,會意,冂亦聲。又云👮🏼♂️🧐:“《字彙補》🧑🏻🚀:‘
,將松切,音蹤。’讀音不詳🧑🏽🔬。是否與
爲一字👩🏿🔬,待考。”(《字典》788頁)
按:《疑難字考釋與研究》認爲《字彙補》“”當是“
”字俗訛🤱🏽,而“
”又爲“囪”之俗寫(26),其説可從。《字彙補》“
(囪)”字與三晉貨幣文字“
(冥)”字同形異字。
19.
三晉璽有字,從衣省,炅聲,何先生隸定作“
”🧕🏽,引《字彙補》🔀:“
🤲🏼,喪服也。”(《字典》789頁)👨🏻🚒。
按:筆者所據《續修四庫全書》233冊影印清康熙五年匯賢齋刻本《字彙補》衣部無“”字,而有“
”字📣,訓釋云:“
,宗知切🍥🧖🏿,音資🤸🏿♂️👳♀️,喪服也。”(656A)不知何先生所據何本。“
”乃是“
”之俗體🍙。《龍龕·衣部》:“
,俗🧑💻;
,正。音資🙇🏽♀️,~縗,喪服也。”(103)“
”所從的“
”乃是“齊”字的訛俗體,“
縗”的“
”字古書通用“齊”字。何先生所引“
”字,若非誤引,當是“
”之變👨🏿⚕️,同“
”🏊🏻♀️,與三晉璽中的“
”非一字🥯。
20.
天星觀簡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邑🧑🏻🦲,生聲。郤之異文。《龍龕手鑑》:‘
🩹,同郤🦢。’生、
音隔,其詳待考🛸👷🏽。”(《字典》825頁)
按🫄🏼:《龍龕·邑部》:“,俗,音
,正作郤。”(457)此“
”字《漢語大字典》以爲同“卻”(1566B)🏌🏿♂️🧽,甚是👨🏻🦽。“音
”的“
”乃是“卻”的俗體。“卻”隸變或作“
”[14],爲後世俗書所沿用🤯🈺。《龍龕》所謂正字“郤”🙆🏼♀️,亦是“卻 ”的俗體(俗書卩旁
旁相亂)🗡。《中華字海》照抄《龍龕》,以“
”字同“郤”(1072A)👩❤️💋👨,非是⛹🏿。《康熙字典·寅集備考·邑部》👖:“
👮🏿♂️,《龍龕》同郤。”(1711A)略去關鍵的“音
”二字,從而隱没了“
”與“卻”的關係。何先生引《龍龕手鑑》當由《康熙字典》轉引,其中錯誤當然就無從發現👔。“卻”作“
”🕕,其中間環節當是“
”🧙🏼♂️,“去”因形近而訛作“生”🧔🏿。“卻”作“
”乃是字形訛變的結果🖐🏿,與字音無關👩🏻⚕️。“卻”的俗體“
”與楚文字“
”形同實異🖌。
21.
伯戈的
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斤,禾聲。《龍龕手鑑》:‘
,音科。’”(《字典》840頁)
按:《康熙字典·午集備考·禾部》:“,《龍龕》音科🐄。”(1701B)何先生引《龍龕手鑑》當是據《康熙字典》轉引。今查《龍龕》禾部無 “
”字,而有“
”“
”二字(《四部叢刊》本和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龍龕手鑑》同),云:“二字《舊藏》作科。”(143)“
”右旁爲“斗”俗書➕,“
”右旁(與“叔”之俗體同形)則又爲“斗”俗書的進一步訛變體。《新修玉篇·禾部》引《龍龕》二字作“
”(135B)💇🏼♂️、“
”(136A),《篇海·禾部》引《龍龕》二字作“
”(480B)、“
”(481A),而皆無“
”字。可見《康熙字典》“
”字當是誤録。《字彙補·禾部》🛩:“
🧞♂️,口戈切🧕🏿,音科,見《字辨》。”(605A)“
”即是“科”字,其右旁是承隸書而來的俗寫。《漢語大字典》在引《字彙補》時亦將“
”誤録作“
”(1084B),《中華字海》因之(1078C)。綜上所述👩💼,近代漢字中的“
”乃是“科”俗書的訛誤,與戰國文字“
”非一字🚌。
22.
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犬,戈聲。疑我之異文。《餘文》:‘
🚣🏻♂️,同我。’”(《字典》846頁)
按💁🏼♀️:“我”商代甲骨文作,象有鋸齒的長柄兵器形。其後鋸齒狀之刃部漸漸訛變,西周金文作
(我鼎),戰國金文作
(命瓜君壺),《説文》古文作
🚴🏽♂️,皆是訛變體(參季旭昇《説文新證》下冊200—201頁)🛩。《集韻·哿韻》載“我”古文作“
”(116B),爲《説文》古文的隸定訛變體。《篇海·戈部》引《餘文》:“
💣,五可切🫄🏻,己稱也↪️。”(267B)“
”則又爲《集韻》“
” 的進一步訛變體。古文字中“我”無從犬者。“我”作 “
”乃是近代漢字訛變的產物,與三晉璽“
”同形而異字。
23.騍
隨縣楚簡有字🧑🏼✈️,何先生隸定作“騍”,釋云🧑🏼🎄🧏♀️:“騍⬅️,從馬,果聲。《正字通》❤️:‘騍🏇🏽,俗呼牝馬👵🏼,即草馬。’隨縣簡騍,母馬。”(《字典》847頁)
按🧜🏼♀️🚅:《新修玉篇·馬部》引《奚韻》💧👨🏽🦱:“騍,苦過切,牝馬也💌。”(189A)這是筆者所知辭書收録“騍”字之最早者。宋孔平仲《珩璜新論》:“ 俗呼牝馬爲課馬,出《唐六典》‘凡牝四年五課,羊則當年而課之🦻🏿。’課,歲課駒犢。”(39B[15])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録》卷7“課馬”條:“俗呼牝馬爲課馬者🍡,《唐六典》🫸:‘凡牝🧗🏻♀️,四遊五課🙆🏿,羊則當年而課之。’課,歲課駒犢也🍄。”( 99[16])清趙翼《陔餘叢考》卷43“騍馬騸馬驏馬”條🏫:“俗以牝馬爲騍馬🚭,非騍字也🙍🏽♂️,《輟耕録》謂課字之誤🐷。《唐六典》:‘凡牝,四遊五課👨🦯➡️,羊則當年而課之🖊。’課者,歲課駒犢也🍚。是騍馬應作課馬也。按顏師古《匡謬正俗》云:‘俗呼牝馬爲草馬,以牝少用⏯,常放於草中🕵🏼♀️,不飼以芻豆☝🏽,故云。’然則唐以前本呼牝馬爲草馬,及牧監設課後,遂呼課馬,後人又易以馬旁而爲騍馬耳。”(976[17])可見訓母馬的“騍”是唐代以後才出現的“課”的後起俗字,與隨縣簡“騍”非一字,何先生釋隨縣簡“騍”爲母馬,非是🙋🏻♀️。
24.
齊陶文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心,咼聲🫅🏿。《五音篇海》🤞:‘
,音過’🙎。”(《字典》848頁)
按:《篇海·心部》引《搜真玉鏡》🔃:“🐥,古臥切。”(417A)“
”右旁乃“咼”之變體。《疑難字考釋與研究》認爲此字當是“過”之俗書(270),可從。“過”之俗體“
”與齊文字“
”非一字🐣。
25.
三晉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邑,奇聲🎵🧚🏻♂️。《五音篇海》📈:‘
™️🤥,同攲🚶♂️。’”(《字典》851頁)
按:《集韻·支韻》丘奇切: ,《説文》
也,或作
👨🏿⚖️。(11B)“
”爲“
”之俗寫♧。“
”爲雙聲連綿詞(今通作“崎嶇”)🦸🏿♂️🪗,“
”異體或作“攲”(105A[18]),“
”當是“攲”受“
”的影響而類化換旁的結果。“
”的俗體“
”與三晉文字“
”同形異字。
26.
古璽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牛,可聲。《篇海》👎🏽:‘
,郡名。’”(《字典》854頁)
按🚣🏻♂️🕡:《篇海·牛部》引《川篇》🤾🏼:“,音哥🏄🏻,郡名🪝。”(303A)《篇海類編·鳥獸類·牛部》:“
,音哥,同牁💁🏽。戕牁,郡名👨🏼🎓。按🧩:戕牁二字之相從舊矣🧍♀️,本皆從爿,在牀部者爲正,從牛旁無謂🕑,蓋皆以形似而訛書,非正文也。”(132B[19])《篇海類編》所言極是♢。爿旁混同牛旁是魏晉以後俗書中才出現的現象,而在漢隸以前(包括漢隸)爿旁絶不寫作牛旁。所以“牁”的俗體“
”與古璽“
”形同實異。
27.脮
燕侯戈的
字,何先生隸定作“脮”🍣,釋云:“脮,從月,妥聲。疑
之省文𓀙。《字彙補》:‘
,多也。’”(《字典》867頁)
按:《龍龕·多部》:“🤴,烏果反⚈🦇,多也。”(179)此爲《字彙補》所本。《中華字海》以此字同“
”(509A)👨🔬,甚是。“委”聲與“妥”聲相通(參高亨等《古字通假會典》 508—509頁),形亦近𓀑,故從“委”之字往往可換旁從“妥”🫣,“
”作“
”就是這種情況🙍🏼♂️。“
”的異體“
”出現較晚🙇🏿♂️🧎🏻,燕國文字“脮”不太可能是其省文。
28.
天星觀楚簡有字,何先生隸定作“
”🤦🏿♀️,釋云🤶:“
,從金,
聲。釚之異文📠。《篇海類編》:‘釚亦作釓。’《集韻》🫶🏽:‘釚,弩機謂之釚♈️。’”(《字典》889頁)
按:何先生大概認爲“釓”右旁是“乙”之變(“乙”旁可作“乚”形,如“禮”本從“乙”,變從“乚”),“乙”“ ”一字分化,故“
”同“釓(釚)”🦖🚕。實際上“釓”右旁乃“丩”之變,非“乙”之變。“ 釚”異體作“
”(《集韻·尤韻》75A),“丩”旁俗作“乚”(參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下編527頁“糾”字條),故“
”又作“釓”。從語音方面來看,“
” 從“
”聲,古音屬影母質部🀄️;“釚”從“九”聲,古音屬見母幽部🧇。二字聲韻遠隔,不可能爲異體。
類似的情況在《字典》中應該還有一些,我們在利用這些近代漢字資料時應該謹慎處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近代漢字中尚有相當一部分疑難俗字有待考釋,《字典》所引“”(421頁)、“
”(766頁)、“
”(798頁)等字,就屬于這種情况,它們與戰國文字中同形的字恐怕也没有什麽關係。
参考文献:
何琳儀 1998 《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中華書局。
楊寶忠 2005 《疑難字考釋與研究》,中華書局🙅🏿。
冷玉龍🐬、韋一心等 1994 《中華字海》,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張涌泉 2000 《漢語俗字叢考》✂️🙎,中華書局💁🏻。
鄭賢章 2004 《龍龕手鏡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1992 《漢語大字典》👩🏽🦰,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
季旭昇 2004 《説文新證(下冊)》🗂,臺灣藝文印書館🧑🏼🌾。
高亨等 1989 《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
張涌泉 1996 《敦煌俗字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附記:本文先後承陳劍、張涌泉兩位老師審閲並提出寶貴修改意見🧔🏻♀️,特此致謝!
[1]影印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影印宋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 [宋]陳彭年等《廣韻》🤶🏼,周祖謨校本🩶,中華書局2004年版。
[4]該書卷二以《四部叢刊》續編本配補。本文一般使用通行本《龍龕手鏡》🏄♂️,必要時參考《四庫全書》本和《四部叢刊》本🎨。
[5] [遼]釋行均《龍龕手鏡》(簡稱《龍龕》),影印高麗本,中華書局1985年版。
[6] [清]吳任臣《字彙補》,《續修四庫全書》233冊影印清康熙五年匯賢齋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 [金]韓道昭《成化丁亥重刊改併五音類聚四聲篇海》(簡稱《篇海》),《續修四庫全書》229册影印明成化刻本。
[8] [金]邢准《新修累音引證群籍玉篇》(簡稱《新修玉篇》)⚜️,《續修四庫全書》 229册影印金刻本。
[9] [宋]丁度等《集韵》,影印宋刻本,中華書局2005年版。
[10] [宋]司馬光等《類篇》,影印“姚刊三韵”本🤏🏼,中華書局1984年版。
[11] [清]張玉書等《康熙字典》,影印王引之校改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2] [宋]章樵注《古文苑》🏢,《萬有文庫》本,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13] [明]佚名編《新校經史海篇直音》(簡稱《海篇》)🚋,《續修四庫全書》 231冊影印明嘉靖二十三年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14]參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晋篆隸字形表》643頁👧📣,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版。
[15] [宋]孔平仲《珩璜新論》,《珩璜新論·嬾真子録》合編本,上海書店 1990年版
[16]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録》,文灝點校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98年版⏫。
[17] [清]趙翼《陔餘叢考》,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
[18] [梁]顧野王《玉篇》,影印張氏澤存堂刻《大廣益會玉篇》本,中華書局 1987年版🪝🤹♀️。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