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劉雲:說上博簡中的從“屯”之字
在 2009/1/5 8:43:28 发布

說上博簡中的從“屯”之字

(首發)

 

劉雲

北京大學中文系

 

(一)

 

《上博六·天子建州》甲本7號簡和乙本6號簡中有一個大家公認的“肩”字👮🏿‍♀️,分別作:😸、(下文用A來指代此字),其所處的文句是(釋文用通行字寫出):

者(諸)侯食同狀6️⃣,視百正,寡(顧)還A,與卿大夫同恥厇(度)。[1]

A从肩从所謂的“乇”(下文用B來指代此字)🌁,字雖怪異,但在此處讀為“肩”絕無可疑,這就提示我們,A可能是個從肩B聲的字,B的讀音應該與“肩”相同或相近🐁。

《上博七·武王踐阼》2號簡中也有一個從B之字(下文用C來指代此字),其所處的文句是(釋文用通行字寫出)👨🏻‍🦯🍪:

武王(齋)[2]三日👮🏽‍♂️,耑()備(服)C⛹🏼‍♀️,),堂(當)微(楣)南面而立♾。

其中的C⛔🤰🏼,原整理者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下文簡稱“讀書會”)都將其隸作“”🛍。原整理者在釋文中對 C未作任何說明🤡🚵🏼,直接將其釋為或讀為“冕”。讀書會在“”后的小括號中寫了“帽”和“冕”兩個字,并且在這兩個字后都打了個問號🌘,這說明讀書會并不確定C到底是“帽”還是“冕”🚶‍♀️📶。[3]

根據傳世文獻中的語言習慣,將C釋為或讀為“冕”無疑是很好的意見,循此思路,則C當是從帽B聲之字,且B的讀音應該與“冕” 相同或相近👩🏻‍🔬。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發現🧒🏽,B既與“肩”聲音相同或相近,又與“冕”聲音相同或相近💝,那么B是什么字呢?

B為“乇”看起來是個很正確的意見,因為B與楚簡中的“乇”字幾乎一模一樣,甚至B旁與“乇”旁在同一支簡中同時出現形體都沒有什么差別。[4]但是釋B為“乇”卻很難解釋為什么“乇”會出現在讀為“肩”和“冕”的字中。“乇”的古音是端母鐸部👉,“肩”是見母元部,“冕”是明母文部或元部,[5]“乇”與“肩”🧘🏼‍♂️、“冕”在聲音上絕談不上相近,也就無法做它們的聲旁;而“乇”與“肩”、“帽”🪥、“冕”在意義上更是不著邊際👨‍🎤。可見釋B為“乇”并不可靠。

戰國文字形體變化詭異多端,往往匪夷所思,B與“乇”形體雖然相同,但完全有可能是兩個來源不同的字。我們認為B極有可能是“屯”字的訛體。戰國文字中“屯”字主要有如下幾種形體:

(令瓜君壺)、(三晉94)、(隨縣14)、(郭店·老子甲9)、(信陽2.23

令瓜君壺中的“屯”字應該是比較原始的寫法🔂,其所從的,在有的字中變為一橫,其所從的一點📞,在有的字中也變為一橫,有的字還在中間豎筆的下端再加一橫🧋。

戰國文字中“屯”作為偏旁還有將中豎上端的一點省掉的寫法🌪😼:

(包山240)、(廿五年戈)、(春平侯劍)、(湖南24)、(郭店·語叢1.40)💪🏼、(郭店·語叢3.20

根據上揭獨立成字的“屯”及作為偏旁的“屯”的演變情況💂🏽‍♀️,我們不難想象出B 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將令瓜君壺中“屯”字中間的彎筆拉直🧑🏼‍💼,再將中豎上的一點省掉👰,B就形成了。這樣看來🎬,釋B為“屯”在字形上是可以成立的。

那么釋B為“屯”可以滿足既與“肩”聲音相同或相近,又與“冕”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嗎👨🏼‍🚀?答案是肯定的。

“屯”古音是定母文部💾🧝🏼,“肩”是見母元部,定母與見母關系緊密,如“唐”是定母字🕯,而它的聲旁“庚 ”是見母字;“穨”👃🏼、“隤”是定母字,而它們的聲旁“貴”是見母字🧷。文部與元部關系更是緊密👳‍♂️,如文部的“蘊”與元部的“怨”可以相通,[6]文部的“昆”與元部的“犬”🐭、“畎” 🫴🏿、“串”可以相通🪙。[7]“屯”與“肩”可通在文獻中也是有跡可尋的🧙🏼‍♀️:“屯”與“全”可通,[8]從“全”聲的“輇”與從“巠”聲的“ 輕”可通,[9]從“巠”聲的“牼”與從“肩”聲的“ 顅”可通👴🏼。[10]

“冕”是明母文部或元部🚬,定母與明母也有相轉的例子🎠,如定母的“蹈”與明母的“冒”可以相通🧓🏽🗿。[11]“冕”的韻部古音學家有的歸入文部,有的歸入元部,但無論是歸入文部還是元部📃,對我們認為“屯”與“冕”聲音相同或相近的觀點都不會造成影響,因為是文部的話就與“屯” 同部,是元部的話我們上文已做了論證,文、元二部關系密切。“屯”與“冕”可通在文獻中也是可以求索的:從“屯” 聲的“踳”與從“允”聲的“僢”可通,[12]《說文解字》中“璊”或從“允”🍦, [13]從“”聲的“懣”與從“免”聲的“輓”可通,“冕”從“免”聲。

通過以上論證👳🏼‍♂️,我們可以肯定B就是“屯”,AC都是從“屯”得聲的形聲字🚜👯。

 

(二)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武王踐阼》3號簡中的(下文用D來指代此字)。此字比較怪異✊,整理者將其釋為“”🤢🧙‍♂️,讀為“曲”。[14]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 從之。[15]llaogui網友認為“‘()’字原釋實可疑”。海天網友認為 “()字原釋可疑,匚形中的形體似乎與色所從的ㄗ旁相近”🕵🏻‍♀️。[16]llaogui、海天二網友對整理者考釋的懷疑是很有道理的,D右旁與“曲”字實不相近🆖✂️,但海天網友對D的分析是不正確的。

我們認為D的右旁其實是由兩部分構成的👫:

右上部分是“磬”的象形初文。“磬”的象形初文一般在磬體的頂部有表示懸繩的“”,而D的右上部分卻沒有這個“”,這似乎是認定其為“磬”的象形初文的障礙。不過不從“”的“磬”的象形初文雖然少見🧑‍🧑‍🧒,但也不是沒有的,這種“磬”的象形寫法在甲骨文中可以尋到蹤影。甲骨文中“磬”字一般寫作(《甲骨文合集》317),“磬”的象形初文部分在磬體的頂部有表示懸繩的“”,但也有不從“”的🧑🏿‍🦲,如(《甲骨文合集》 20588),此字略有殘缺👯‍♀️🍶,但字的結構還是依稀可辨的🌆:右從殳,左邊所從就是“磬”的象形初文,此象形初文就不從“屮”🍅。

戰國文字中的“聲”字有如下之形:

(集粹)、(珍秦117

D中“磬”的象形初文部分與戰國文字中“聲”字所從的“磬”的象形初文(去掉表示懸繩的部分)十分相似,這進一步印證了我們的說法🤏🏽。

右下部分就是我們上文討論過的B🧘‍♀️,也就是“屯”字🎾,只不過此處的“屯”字比B又少了一短橫,這大概是因為B的形體與一般的“屯”字有了一定的距離🛄,表意性大幅度降低,人們誤以為此短橫為羨筆,遂又將此短橫省掉了造成的🐓。

這樣D可分析為從木從声從屯,可以隸定為。此字很可能就是“磬”字,“木”代表的是懸掛磬的支架,右上部分代表的是懸掛著的磬🦻🏿🛌🏽,右下部分是“屯”聲🍶。

不過結合甲骨文中的“磬”字來看🚣🏻‍♀️, D左部的“木”旁也有可能是從甲骨文中“磬”字頂部表示懸繩的“屮”形演變而來💄🧑🏻‍🍼:“屮”先演變為“木”,再由字的頂部移到左部👨🏼‍🏭,這樣演變應該是為了字形的美觀,不使字形過于狹長🪨。當然也有可能是“屮”形先移到字的左部,然后再演變為“木”,不過從“屮”形在文字中經常位于字的頂部來看🕵️‍♂️,這種可能性不大🫸🏿;結合甲骨文中的 “磬”字來看🙇🏼‍♂️,D所從的聲旁“屯”也有可能是從甲骨文“磬”字中的“殳”旁演變而來,這應該屬于變形聲化的范疇🧑🏻‍🤝‍🧑🏻。

下面我們再來說一說為什么“屯”可以作“D”的聲旁🚇。上文我們說過了“屯”與“全”可通,從“全”聲的“輇”與從“巠”聲的“輕”可通📸,而從“ 巠”聲的“”與從“殸”聲的“罄”可通,從“巠”聲的“硜”與“磬”可通。[17]《說文解字》中“磬”字古文從“巠 ”☺️💶。[18]

D所處的文句是(釋文用通行字寫出)🤾🏻‍♂️:

西面而D而南👩🏿‍🌾🏀,東面而立💼。

此句大意十分明了,問題只是出在 “D折”上👐🏼。整理者將D釋為“”🤳,讀為“曲”🪜,認為“(曲)折”的意思是“彎曲迴轉”。且不說整理者釋字的正確與否🔙,也不說“曲折”作為一個表示“彎曲迴轉”意思的詞在先秦出現與否🏋🏿‍♀️,單就整理者所理解的“(曲)折”來說,恐怕也是講不通的,因為武王為什么要“彎曲迴轉”地向南走呢?

根據我們上文對D的釋讀,“D折”就應是“磬折” 了。“磬折”一詞文獻中常見,如:

《周禮·考工記·》🦫:“為皋鼓,長尋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鄭玄注:“磬折,中曲之🙆‍♂️,不參正也🤦🏿‍♀️。”

《禮記·曲禮下》🤽🏿:“立則磬折垂佩🥏。”孔穎達《正義》🚋:“臣則身宜僂折,如磬之背,故云‘磬折’也👨‍🦽。”

《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簪筆磬折。”張壽節《正義》:“磬折👨‍🦯,謂曲體揖之,若石磬之形曲折也。”

《后漢書·馬援傳》🧗🏼‍♂️:“述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李賢注👩🏻‍🦳:“磬折者📈,屈身如磬之曲折🈶🧠,敬也。”

《文選·潘岳<笙賦>》🔘:“訣厲悄切👨🏻‍💼,又何磬折。”李善注:“磬折,言其聲若磬形之曲折也。”

從上揭文例來看,“磬折”的意思從根本上說就是像磬的形體一樣曲折。

《武王踐阼》3號簡中的“磬折”可能有兩種意思🥟:一種表示人身體彎曲的狀態🤾‍♂️。這樣“磬折而南”的表面意思就是彎著身子向南走🔗,深層的意思就是畢恭畢敬地向南走🚠🈹。這樣解釋能和“武王 (齋)三日,耑()備(服)C(冕)”相呼應,都是說的武王虔敬之情的外在表現;一種表示拐了個像磬的形體一樣的彎🏃🏻‍♂️。這樣“磬折而南”的意思就是拐了個像磬的形體一樣的彎向南走🖨。這樣理解能和《大戴禮記·武王踐阼》中對應的語句“折而南”有個統一的解釋👵🏼。[19]

我們認為第一種解釋是不可取的,因為若說武王虔敬,不應該只在武王行走了一半的時候🐹,即向南走的時候說“磬折”🕺🏽🕙,應該在“西面而行”👩🏼‍🦲👱🏼‍♀️、“東面而立”的前面也說“磬折”🕚。或者只在武王開始行走的“西面而行”之前說 “磬折”,后面的承前省略🤒。

第二種解釋顯然避免了第一種解釋的問題,而且還和傳世文獻中的意思對應上了,這種解釋無疑是正確的🛢。傳世文獻中的“折而南”可能是“磬折而南”的簡省的說法,或者說“磬折而南”是“折而南”形象化的說法🫃🏼,我們更傾向于后一種說法,因為文獻中表示拐彎這個意思的詞大都是用“折”字來表示的,如🌱:

《淮南子·覽冥》:“河九折注于海🤸‍♂️。”高誘注:“折⚱️♖,曲也🧙🏻‍♀️。”

《大戴禮記·勸學》:“折必以東西🤽🏻‍♂️,似意。”王聘珍《解詁》:“折,謂曲折👴🏼。”

《荀子·宥坐》:“其萬折也必東。”楊倞注:“折👮🏼‍♂️,縈曲也🚮。”

傳世文獻《大戴禮記·武王踐阼》中對應于簡本“武西面而,磬折而南♚,東面而立”的文句👊🏽,異文特多,[20]但都沒有作“磬折”的,這是我們傾向于“磬折而南”是“折而南”形象化的說法的又一個原因。簡本中之所以會出現“磬折”這個詞🏃,大概與當時這個詞的普遍使用有著密切關系👱🏼‍♂️,但又由于拐彎這個意思很少用“磬折”這個詞來表示,所以后世又將這個詞換為“折”。

 

(三)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甲本7號簡中的和乙本7號簡中的👦,[21]這兩個形體無疑是一個字(下文用E指代此字)🌮。學者們對此字多有討論👩‍🦰:

董珊先生認為E“从‘誰’,隹旁上有一筆不識為何偏旁。此字待考。但疑从‘隹’聲讀為‘悴 ’、‘瘁’,訓為‘憂’”🤷🏻。[22]

季旭昇先生認為E“左從‘言’,右下從‘隹’🧛‍♀️,右上一筆疑為省筆,復原後似可視為從‘雈’🤽🏽‍♂️,全字疑為‘讙’字。……縱然不是‘讙’,應該也是類似這個意義的一個字”。[23]

蘇建洲先生認為“乙”與E“右上筆劃完全相同🆖👷🏿‍♂️,釋為從‘△’(引者按:指E,下同)應無問題。而古文字隹鳥二旁義近通用,則‘△’右旁為‘鳦’字❤️‍。……似可讀為‘佚’”🤹🏽‍♀️。[24]

孟蓬生先生認為E“从誰声🏌️,可讀為‘祟’”🫳🏼。[25]

盡管有眾多學者對E及其所在的文句進行討論,但并沒有一個很好的解釋,都十分牽強,難以將前后文意貫通起來。

雖然我們對E所處的文句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想法,也就是說我們將要釋讀的E將無法得到文意上的驗證🏃‍♂️,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但我們還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說一下,希望能夠對進一步的文意串讀起到一點作用🔜。

經過上文我們對楚簡中“屯”字的考察🧒🏽,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乙本E的右上角部分和D所從的“屯”基本同形📴,可能也是“屯”字🐏。甲本 E的“屯”旁略有變形👨‍🎓,但有乙本的參照🍢,還是能夠辨認出來的🌟。上文所舉從“屯”之字,“屯”都是聲旁,E極有可能也是這樣的🧈,這樣E就可以分析為從言從隹🤲🏿,屯聲🍌,可以隸定為

E的結構弄清楚了👨‍🔧⛓,那么它到底是個什么字呢?上揭季先生疑E為“讙”字的看法也許是正確的🫀,但季先生對E結構的分析與我們不同🤵‍♂️。 E左從言,右下從隹‼️,左上從屯聲👨🏼‍🦲,“讙”左從言,右從雚聲❗️,“雚”又下從雈,上從吅聲,兩字的構架十分相似,構件也多有重合,而且E所從的“屯”聲恰好可以作“讙”的聲旁。文獻中從“全”聲之字“銓”與從“雚”聲之字“權” 可以相通🌰👏🏼,而上文我們反復提到了“全”與“屯”古音十分相近,所以“屯”與“讙”的古音應該不遠🙍🏿‍♀️,“屯”有作“讙 ”聲旁的條件。所以E很可能就是“讙”字。

不過由于文意不明🤷🏿‍♀️,我們對E的釋讀終究只是個相對合理的推測,就權當拋磚引玉吧🙍🏼。

附記:本文草稿完成后,蒙袁瑩師妹提出寶貴意見🦸🏿,謹致謝意!

 

 



[1]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圖版133頁,釋文考釋32132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7月👩🏽‍🦳。

[4] 可以參看《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圖版133頁🫢,其中A與從“乇”的“厇(度)”同簡。

[5]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8586頁🧘🏿,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9月🏌🏽‍♂️♦︎。

[6]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111頁【蘊與怨】條🙋,齊魯書社,19897月。

[7] 《古字通假會典》122頁【昆與犬】條🏄🏽‍♀️、【昆與畎】條、【昆與串】條📢🤛。

[8] 朱德熙先生認為“許多從‘屯’聲的字和從‘全’聲的字音近義通,大概是從共同的語源分化出來的”,李家浩老師更是找到了“全”直接讀為“屯”的例子,可以參看朱先生的《說“屯(純)、鎮⛏、衠”》🤽🏻,《朱德熙古文字論集》173184頁🛵,中華書局,19952月。

[9] 《古字通假會典》55頁【輕與輇】條。

[10] 《古字通假會典》55頁【牼與顅】條。

[11] 《古字通假會典》772頁【冒與蹈】條。

[12] 《古字通假會典》131頁【踳與僢】條🤳🙆🏿。楚簡中“舜”字從“允”聲🕵🏼,所以說“僢”從“允”聲😽。

[13] 許慎:《說文解字》12頁,中華書局,196312月。

[14]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圖版17頁,釋文考釋15315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月。下文所引整理者意見皆出此书,不另注👨‍🚒。

[17] 《古字通假會典》55頁【與罄】條、【硜與磬】條🆚。

[18] 《說文解字》195頁。

[19] 黃懷信👺、孔德立、周海生🌦:《大戴禮記彙校集注》644645頁,三秦出版社,20051月🍯。

[20] 同上注。

[21]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圖版597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月。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11🏇。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15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15

 

点击下载附件🧓🏻:

0280說上博簡中的從“屯”之字


分享到👩🏻‍🚒𓀇: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2301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