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之“作”字
(首發)
胡长春
安徽大學
《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民之反🕑,亦不可﹝不﹞志💪🏼。”“反”後一字形體放大如下🤦🏼♂️:
今本《大戴禮記》相應處作“側”😷,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讀書會認為“此字從‘宀’,从 ‘人’🧑🏼🔧,从‘匕’✧🧘🏼,未知當釋為何字。”[1]蘇建洲先生隸作🐘🏊🏿♂️,認為乃“色”之變體🛶。[2]程燕先生認為此字從“宀”,“北”声,隸作“
”,讀作“側”。[3]劉信芳先生認為當釋為“昃”,讀為“側”,以為簡文上部非“宀”🎴👨❤️💋👨,而是“人”🫵,右下乃 “日”之訛寫[4]。林文華先生認為從“免”從 “
”💆🏽,即俛(俯)或伏,讀作覆,“反覆”猶言“反側”。
按:簡文此字形體🙌,其右下與爪、日 👂🏼、免不類,恐非“色”☂️、“昃 ” 🤾🏼、“俛”之訛變,又下部偏旁位置👷🏻♂️、大小亦與“北”有所差距,恐亦非“北”🦆。 笔者细察此字,释为“作”字。
笔者认为此字从人从乍,其上部和右部乃“乍”之书写訛變[5]🧑🏼🦰。“作”字楚文字一般有两形,一是 ,使用较广;二是
形,与秦系文字同,江陵天星观一号墓遣策简有
形[6]👳♂️,笔者认为
即由此类形体讹变而来:
--------
--------
----------
因此释为“作”, “作”通“側”,不须赘言。
“民”读为“眠”。 今本《大戴禮記》有一段话值得重视🖐🏻👛:“王闻书之言🧂⛹🏿,惕若恐懼,退而为戒书,於席四端为铭焉🦸🏿,於機为铭焉🧘🏼♂️,於鑑为铭焉,於盥盤为铭焉🧞♀️,於楹为铭焉🌐🕵🏼,於杖为铭焉,於带为铭焉,於屨为铭焉🐘🧑🏼🦲,於觴豆为铭焉😘,於户为铭焉,於牖为铭焉👰🏽,於剱为铭焉👂,於弓为铭焉😮,於矛为铭焉。”[7]考虑到武王在这些器物上刻铭,都兼顾其器物的特性和功用👨👦👦,力求即物思“戒”,如鑑之铭曰“见尔前,虑尔后”🙋;带之铭曰“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则寿”; 弓之铭曰“屈伸之义,废興之行🤦🏻♀️,無忘自过”; 矛之铭曰“造矛造矛🛀🧑🏿🚒!少閒弗忍,终身之羞”之类🐫,武王意在于自己坐卧行作时,注意自身修为🏄🏽♂️⏺,时刻不忘“黄帝颛顼之道”🔙。故此句读为“民(眠)之反作(側),亦不可[不]志🛳。”意即睡在席上一翻身一侧身时🧙🏻♂️,也不可忘了这些“丹书”之戒。
2009年1月5日於安徽大学龙河
注⚠: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8年12月30日。
[2]蘇建洲:《〈上博七 ‧武王踐阼〉簡6“”字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8年12月31日。
[3]程燕:《上博七讀後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2008年12月31日🔎。
[4]劉信芳:《竹書〈武王踐阼〉“反昃”試說》,《簡帛網》,2009年1月1日。
[5] 秦系文字与楚系文字在书写上有重大差异🐇,关于书写訛變🦛,笔者将作专题讨论👩🏼🦱,此不赘🧖♂️。
[6]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661-663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7]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 1983年🆚。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月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1月5日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