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武王踐阼》是兩個版本
(首發)
劉秋瑞
安徽大學中文系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讀書會已指出《上博七·武王踐阼》第1簡到第10簡為一部分,第 11簡到第15簡為另一部分🪞,這兩部分抄寫風格不同💐,應為不同抄手所抄,因此也可以視為甲乙本。[1]此說甚是👩🏿🏫。我們在此基礎上對《武王踐阼》是兩個版本略加探討🦹🏿♀️。
首先,從用字情況來看🍐🕚,
上表顯示了甲乙兩本在用字方面的差異:欲,甲本用“谷”,【王女(如)穀(欲) (觀)之】;乙本用“欲”,【欲
(勝)志則喪】。喪👷🏻♂️,甲本用從亡從吅的字,乙本用從桑省🥻,從亡的字。兇🧑🏼✈️,甲本此字比乙本多一橫,有學者疑甲本此字或從心🧑🏫。[2]而,楚簡中多作
(郭店·緇衣17)🐒,乙本寫法與之同,下部作斜直畫📵,而甲本諸字下部都彎曲而下。不👋🏼,楚簡中比較普遍的寫法作:
(郭店·性自命出)或作
(郭店·六徳)🤴🪧。甲本寫法比較獨特,類似與楚簡中“辛”,如🧖🏿:
(包山21)
(《九店楚簡》M56.40)。
至於乙本第1簡(即11簡)“不”作 🎾🛡,“而”作
的寫法與甲本相同,我們認為可能是乙本抄手開始抄寫時受甲本的影響🏋️,後來就恢復到原有風格🌏。
其次,從稱呼上看🫔,對同一人,甲本稱✊🏽🏅:帀(師)上(尚)父,而乙本稱🤞🏿:大(太)公(
—望)。關於“呂望”,劉信芳已經指出👳♂️:“尚”既是呂望的字,諡而稱“尚父”👩🏼,凡周及周之舊邦如晉👰🏼、魯🫵🏽、燕等,於廟堂禮儀場合應稱“尚父” ……而南方諸侯國對周之禮制相對疏遠些,故多直呼其名為“呂望”🤚🏽。[3]因此,甲本稱師尚父,應為齊國的稱呼,而乙本稱“太公望”👨🏼🦳,則為楚國人之稱呼✍️。或許有學者因此認為甲本是齊文字,乙本是楚文字。我们认为甲👂、乙都是楚文字。 因為從字形看,甲本文字大量都帶有楚文字的特點🙆🏿♀️🪡。“不”字齊系文字作
(《古陶彙編》 5.384),《上博七·武王踐阼》甲本作
(第1簡)🦓,雖寫法不同於楚文字的普遍寫法🤰🏼,但與齊系文字寫法並不同;“南”字的寫法甲、乙兩本存在差異🧘,但都是楚文字:
(郭店·唐虞之道25)同於甲本
(第1簡),
(《九店楚簡》 M56.45)同於乙本
(簡13)🤳🏽👃,我們認為甲乙兩個版本都是楚國人抄的👨🦼➡️,屬於楚文字。
再次😣,從敍述風格上看,甲本敍述很詳盡,而乙本則言簡意賅,如🈴:在敍述武王為受丹書前做的準備工作時🫗,甲本寫到:武王(齋)三日,端(端)備(服)
🉑,
(逾)堂
🪹,南面而立🧛♂️,帀(師)上(尚)父【曰】:“夫先王之箸(書),不
(與)北面。”武王西面而行,
(曲)折而南🔶,東面而立🟣。而乙本僅僅寫了🏵:武王齋七日,……武王北面。表達同一種意思,甲本敍述委婉,用反問句👷🏼♀️🪦,如:“盍
(祈)乎🪈?”;而乙本直接,用陳述句👨🏻🎤🧑💼,如“君齋🧍,
(將)道之;君不祈(齋),則弗道”🧙🏽♂️👨🏿🍼。
最後📈,從兩個版本竹簡的形制來看♥︎,據原《說明》💁,這15支竹簡三契口的位置完全相同,都是上端殘,下端平頭❤️,且大都是滿簡書寫(第15簡除外👴🏿,)。但甲本中簡的長度比乙本要長。1至10簡字長度在41.6至43.7釐米,11至14簡的長度在42.8至43釐米👨🏼🏭。
因此👳🏽♂️,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上博七·武王踐阼》是甲乙版本,確定這一點,對古文字及版本研究方面都有很大意義。
《武王踐阼》第2簡有:,整理者隸定為“
”,讀為“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劉嬌執筆)認為整理者讀為“齋”,恐不確,此字從“祈”得聲,或當讀為“祈”🩰。我們認為是字仍應讀“齋”。“
”是武王受丹書前🅰️,所做的準備工作之一。“丹書” ,整理者解釋為“天子之詔”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認為:丹書應指傳說中赤雀所銜的瑞書👨🏿⚕️。我們同意此說👩🏻🏫🧦,《尚書帝命驗》云📥:“季秋之月甲子🧑🏼🦰,赤雀銜丹書入豐,止於昌戶👢。再拜稽首受。”昌在受丹書時是再拜稽首,態度是恭恭敬敬非常虔誠的,可見丹書之地位。因此武王在受丹書前必定清心寡欲🦆,淨身潔食😠,以示恭敬。因此有第12簡“武王齋七日”。至於“ 君齋⛺️,將道之🐔;君不祈,則弗道”📚,“祈 ”也應讀“齋”,與此意思相關的甲本第 2簡“盍
乎”“武王
三日”中
也應讀“齋”🧆🏃🏻♂️,
從“祈”得聲,並無異議,祈(微部群母)齋(脂部莊母),可以通用♜。今本作:“王欲聞之則齊矣”,“齊”亦應為“齋”。《莊子·人間世》🪆:“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成玄英疏🧎♀️:“齋,齊也,謂心跡俱不染塵境也🪺。”齋,一本作“齊”🧎🏻♂️➡️。
傳世《武王踐阼》,目前所見只存于《大戴禮記》中,有一種版本,《上博七·武王踐阼》的發現,增加了兩個出土文献的版本,用出土文獻的版本來驗證傳世文獻版本🛠◼️,三個版本之間的文字內容差異的互勘,推動了文獻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中華書局,1998年。
李守奎主編:《楚文字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附記🏬:本文得到安徽大學漢語言文字研究所黃德寬🐱、徐在國、劉信芳🧚♂️、郝士宏🆑、程燕諸位老師的啟發,謹致謝忱!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劉嬌執筆):《<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08年12月31日。
[2]何有祖:《武王踐阼》小札,武汉大学简帛研究富达网站, 2009年1月4日。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0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