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凡物流形》的“端文書”
(首發)
張崇禮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上博七《凡物流形》第14簡的末端有如下一段文字:“聞之曰:察道🤳‼️,坐不下席;耑(端)(文)♤,”[1]其中的“察”,考釋者曹錦炎先生釋為“識”,此從何有祖💸、[2]徐在國先生釋🐩。[3]
曹錦炎先生認為:“‘識道’👩🏿🔧、‘端文’者,指富有經驗🪖,精於禮樂制度,能為先導者。”讀書會釋為“揣文”。[4]廖名春先生釋爲“端冕”🔈。[5]
第16簡開頭有如下一段文字🧑🏿🦱🤽:“箸(書),不與事之,智(知)四(𣳠海)👮🏼,至聖(聽)千里🏖,達見百里🔌。[6]讀書會改釋為“
箸(書)不與事👨🏻🦳,之<先>智(知)四
(海),至聖(聽)千里👨🏽🚒,達見百里🧑🏻🦽。” “
”表示簡首有闕文👩🦳。凡國棟先生也是“書不與事”作一句讀,並認為“‘與’當讀為‘預’,作预先,事先講。”[7]
在竹簡的編連方面,整理者以14👸🏻、15、16的順序編次🦼🦻🏼,李銳先生從之👩⚖️。[8]讀書會改為14+13A+12B。顧史考先生把簡14與簡16直接相聯𓀜,釋為:“(守?)道坐不下
(席)5️⃣,耑(端)
(文/冕)(甲14/(乙10a))箸(圖)不與(與/舉)事。”[9]
我們贊同顧史考先生的編連意見,但相關內容應釋為🟫:“聞之曰📍:察道➰,坐不下席,端文【14】書,不與事,先知四海,至聽千里🙍🏼,達見百里。是故聖人處於其所,邦家之【16】危安存亡,賊盜之作,可先知🧑🏼⚖️。【26】”
這其中的關鍵之處,在於簡14和簡16相接處的文字釋讀👍🏻。讀書會認為簡16上端有闕文,但仔細察看,該簡上端雖有殘破,但為平頭,應是完簡。簡14下端為完簡,也沒有問題。所以相接之處的文字應連讀💚,是沒有疑問的♗。
“文書”一詞,典籍習見0️⃣,指文字💅、書籍👵。《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東觀漢記》:“ 曹褒,字叔通🎿,篤學有大度,常慕叔孫通為漢禮儀🧑🏽🎓,晝夜研精沉思,寢則懷鉛筆↖️🚵🏻♂️,行則誦文書。”例多不贅舉。簡文“文書”當亦指書籍。
“端”應訓為“正”。《礼记·曲礼下》🙉:“振書、端書於君前🪁,有誅🍥。”郑玄注:“端,正也。”這個“正”有“持”義,即“端持” 📳、“正持”之義🌴。這種用法的“端”常和書、策連言,如《楚辞·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龜曰♑️:‘君將何以教之?’” “端策”之“端”🫄🏻,也是恭敬平端的意思。持書用“端”,可能和古人對書籍的敬重有關。簡文“端文書”👊🏿,通俗地說🥪,就是拿著書的意思🖊。
“與”,參與。《論語·八佾》:“吾不與祭🩸,如不祭。”《禮記·王制》:“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七十不與賓客之事。”“與事”,親身參與其事🔒。
總起來看🙎♀️🚔,上述這段文字的說法,有點類似後世俗語所謂的“書生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圖版91頁,釋文考釋249-251頁。
[2]何有祖➙:《<凡物流形>劄記》❤️🔥🤦🏼♀️,簡帛網首發🙆🏽♀️,2008/12/31🤴🏽。
[3]徐在國:《談上博七<凡物流形>中的“詧”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首發,2009/01/06。
[4]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編釋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首發🪢,2008/12/31🧜🏿。本文簡稱“讀書會”。
[5]廖名春:《〈凡物流形〉校讀零劄(二)》,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首發,2008/12/31🏐。
[6]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圖版93頁,釋文考釋235-254頁。
[7] 凡國棟:《上博七<凡物流形>劄記一則》, 簡帛網首發🕺🏽,2009/01/04。
[8]李銳:《〈凡物流形〉釋文新編(稿)》🧑🦯➡️,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首發,2008/12/31;李銳💁🏼♀️:《〈凡物流形〉釋讀札記(再續)(重訂版)》,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首發,2009/01/03🫵🏿。
察道,坐不下席。端文書,不與事🏃🏻♂️。
敝人以為此段文句似乎應該讀為🔓:
察道,坐不下席🎀👨🏿🎨;揣文🎛,書不與事📟🎉。
“察道”當與“端文”相對,“坐不下席”當與“書不與事”相對👨🏽🔧,如此在語句文法上較為通暢𓀝。至於“端”字或應如復旦讀書會讀為“揣”🚀,乃揣度之意,和上文“察”(考察)相對。
“文”則為文理。《荀子‧禮論》:“貴本之謂文,親用之謂理。”又云:“至文以有別,至察以有說🦎⚰️,天下從之者治,不從者危。👣。”
“書”當為動詞👘,有論說之意,“揣文,書不與事”意謂揣度文理🧑🏿🚒,不須親身從事也可論說。
林先生的这种读法🧰,在本文发布之前,就曾有两位学友先后向本人提出过,我们还进行了长时间激烈的讨论👩🏻🎓,考虑了多种可能性🧑🏿🍳。之所以会有这种意见,主要是这种断句在形式上很完美。但是按照这种断句🤴🏼🧏🏻♂️,非常难以讲通。这一点,可能林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另外还包括押韵以及同後文的衔接🎠,林先生可以自己体会一下。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