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武王踐阼》之“”應爲“亓
”
(首發)
小 龍
《上博七·武王踐阼》簡8👨🦱、簡9有如下一段簡文:
桯銘唯[曰 ]🧖🏼♀️: “毋曰何傷,將長。毋曰亞(惡)害🏃♀️⛸,
將大👨💻。毋曰何戔(殘),
將言(然)。”
、
、
三字,相關論述不多🤵🏼,张振谦先生於《上博七·武王踐阼》劄記四則》一文中說:
簡9“禍”字作🧘🏻♂️:A 、B
,此字形體亦見於簡8🍴,作🍣:C
,其形體頗難分析🫨,整理者誤釋為“
”,讀為“懲”,誤。復旦讀書會認為➛:“疑此字或從‘化’🍒,從‘ 示’👨🏽🏭🧘🏿♂️,即可讀為《大戴禮記》之‘禍’。”[1]可從,A形可以拆分為👵🏻:
、
,C形可以拆分為🧎🏻♂️:
🕝、
🏊🏼,其基本聲符應為
🔆👩🏿🚀、
,就是匕(音化)字,餘者
、
♜🙂↕️,
❓、
等為飾筆,因此此字上部從“人”😝、“匕”應是“化”字。[1]
此字“从示”無疑,謂其“从化”或是將“、
👔,
、
”視為羨符𓀓,都是值得商榷的。戰國楚文字固然是羨符使用較爲頻繁,但是所增羨符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從未見過如此增添羨符者。楚文字中化旁常見,也未見作此形者🙎🏼♀️🥡。略舉數例:
、
🎦、
三形所从皆與上舉化旁不同🧎🚣🏻♀️,楚文字
字上部從未見如
🤘🏼🪝、
、
三形這樣上部出現橫形筆畫者。此字釋
,於形未安,需另作考慮🤞🏼。
《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相應文字作“楹之銘曰:‘毋曰胡殘,其禍將然,毋曰胡害,其禍將大。毋曰胡傷,其禍將長’”🦕。筆者認為A🫵🏽、
B1、
B2三形應爲“亓
”合文。三形中
B1、
B2兩形寫法相同,
A形稍異🕵🏻。
B2可分爲
(亓)與
(
)兩部分,
中所从化旁與
三·周56·9所从化旁相同🧘♂️;如果這么拆分,則亓旁與化旁有借筆。又可將
分爲
(亓)與
(
)兩部分🧕🏽,
中化旁與
一·性32·20所从化旁相同🎐🧪。
A形較之
B🩼,中間簡省一豎筆🥥,可以將
A其拆分爲
(亓)與
(
)兩部分🆓🙇🏻,這么拆分就是將中間的兩豎筆皆視為借筆,即亓🔧、化共用中間的兩豎筆。也可以將
A拆分爲
(亓)與
(
)兩部分👆,這么拆分就是認為亓🙇🏿♀️、化共用中間的一豎筆。
需要說明的是,丌、亓楚文字常見,作:
旁下部筆畫的方向與上述字形不同,但
旁位於字形一隅🫲🏿,又要顧及與化旁共用的筆畫🤱,稍作改變,亦是可能的。類似情況還可參看《楚文字編》707、708頁之瑟字[2]👨🏻🦼。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