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上博竹書《武王踐阼》的“齋”字
(首發)
劉洪濤
北京大學中文系2008級博士研究生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著錄的《武王踐阼》篇🖱,整理者陳佩芬先生釋爲或讀爲齋戒之“齋”的字一共有五個,分別見於2號和12號簡文。[1] 我們先把這五個字的字形以及它們所在的文句分別揭示於下(釋文用寬式)🚶🏻♀️:
Ⅰ類🤰🏿: A B
Ⅱ類: C D
Ⅲ類🤽🏽♂️: E
(1)師尚父曰🙆🏽♂️:“在丹書。王如欲觀之🧝🏻,盍D乎?將以書視。”武王C三日。 2號
(2)大公望答曰:“身則君之臣,道則聖人之道,君A🌀,將道之;君不E,將弗道💂🏿♀️。”武王B七日🫖🫗。 12號
這五個用爲“齋”的字🥈,按照寫法的不同🚨,可以分爲三類♟。Ⅰ類寫法的字形結構可以分析爲从“示”👒、“齊”省聲🧵,是古文字“齋”的最常見的寫法。陳先生把它們都釋爲“齋”,正確可從🧩🙍🏽♂️。根據句(2)的文例👏🏿,E跟A、B所記錄的應該是同一個詞🚷。記錄某一個詞☹️,可以使用它的本字,也可以使用假借字↩️。陳先生把E釋爲“祈”,讀爲“齋”,大概是認爲記錄“齋”這個詞,A、B所使用的是本字“齋”🈁,而E所使用的則是假借字“祈”。Ⅱ類C👱🏽♂️、D二字的寫法雖有差異🙇🏼♂️,但毫無疑問它們應是同一個字的異體。今本《大戴禮記·武王踐阼》同句(1)對應的文句作“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齋矣。’王齋三日”🐳,[2] 跟C💪🏻、D對應的文字都作“齋”👩🏿🏫。陳先生認爲C、 D是“祈”字的繁構,根據今本把它們也都讀爲“齋”。如是🦟,A、B都是“齋”字的異體,C、D、E都是“祈”字的異體👩🦯➡️。
我們同意C、D、E是同一個字的異體,也同意在本篇它們都用作齋戒之“齋”,但是我們不能同意它們是“祈”字的異體🧏🏿。上古音“祈”屬群母微部,“齋”屬莊母脂部✥,二字古音不十分密合,不大可能通用👩🏽🚀。如果C🤚🏽、D、E確實都是用作“齋”的🎱,那么它們就不可能是“祈”字的異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沒有把它們都讀爲“齋”🤷🏿♂️,而是都讀如本字🙎🏻♀️,[3] 應該也是出於它們古音不近的考慮。不過我們的看法跟讀書會有些不同🤵♀️,我們不認爲C🐥、D、E是“祈”字,它們都應該是“齋”字的一種特殊寫法。改釋之後,古音不近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我們先說E字👫🏼。E左旁从“示”很清楚,關鍵是右旁e。陳先生認爲e是“斤”字🐦,是把e左上、左下兩筆看作一個整體,右上🪸、右下兩筆看作一個整體🧛🏽♂️。這跟D右上所从此旁d的寫法很近👩🏿🦳。但是我們如果換個思路🂠,把左上、右上兩筆看作一個整體,左下、右下兩筆看作一個整體,這就同C右上所从此旁c的寫法十分接近。這三個偏旁的演變順序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c→e→d,c爲較原始的寫法;另一種可能是d→e→c,d爲較原始的寫法。按照後一種演變順序,c、d🧑🏽🍳、e都應釋爲“斤”字🐍。這種釋法有3號簡“折”字、5號簡“所”字所从“斤”旁寫法的支持⛩,看似很有道理𓀄。但是我們知道👰🏼♂️🚴🏻♀️,戰國文字寫法多變,因字形演變而造成的訛混比比皆是。既然把它們都釋作“斤”不能很好地解釋C🛥、D、E何以用作齋戒之“齋”,我們認爲還是取前一種演變順序比較妥當。即:
——→
——→
A👩👧👨🔧、B“齊”旁所从的“”作“
”🏊🏽、“
”、“
”等形。“
”和c上部所从相同,都作“宀”字形;下部所从兩畫一個作相交之形,一個不相交,有很大的區別,似乎無法將二者聯繫起來🏅。但是如果考慮到戰國文字書寫比較隨意,這種相交筆畫就很容易被寫成不相交,二者的聯繫馬上就會顯現出來。請先看下舉“諺”、“訟”二字所从“言”旁上部的寫法🗞:
上博《君子爲禮》2號
同上3號
上博《周易》4號
同上
值得注意的是📧,C、D右下所从偏旁f↘️、g的寫法,也是由相交的兩畫變作不相交,這跟“”、c下部所从偏旁的演變關係適可類比:
f
g
因此,c與“”應該就是同一個字的異體。我們下文將說明f、g也是“
”字的異體,這是把c釋爲“
”的最直接的證據🧛🏻♀️🥤。E从“示”从“
”,根據文例,應分析爲从“ 示”🙆🏻♂️🧴、“齊”省聲,是“齋”字的異體。“齋”字省作E,猶“雧”字省作“集”。
說f、g也是“”字的異體🥵,其中間相交筆畫演變爲不相交筆畫已如上述,這裡需要解釋的是它們上下所从的兩橫畫。D所从g旁下部一橫可以看作“齊”字所从兩橫中的一橫,d旁下部也有一橫,是兩橫中的另一橫;C所从f旁下部也有一橫,雖然c旁下部沒有一橫🪬,但可以認爲是借用f旁上部一橫來表示的。因此確切地說,f、g 都去掉下部一橫後才是真正的“
”字👨🏽🎤。“
”字上部作“宀”字形, f、g上部都作一橫,也很難將二者聯繫起來🤸♀️。湯餘惠先生早已指出🧚🏽♂️,古文字中有一種“∧”形飾筆,是由“─”形飾筆演變過來的。[4] 我們要說的是,相反形式的演變其實也是存在的🫘,請看下舉“天”、“不”二字的演變過程:
郭店《老子》乙3號
信陽1-12
郭店《語叢一》3號
上博《君子爲禮》3號
上博《曹沫之陣》3號
上博《武王踐阼》1號
這兩個例子說明,“∧”形筆畫經過一定演變是可以寫作一橫的☪️。因此,“”所从的“宀”字形筆畫經過一定演變也是可以變作一橫的。上舉“不”字的最後一例出自《武王踐阼》😾,這從書寫習慣的角度支持了我們對f、g二字形體演變過程的看法😨。所以,f、 g無疑也是“
”字的一種特殊寫法👔。
C、D左下所从的偏旁,寫得很像是“口”字,其實也是“”字的一種特殊寫法🦋。請看下引上博《孔子詩論》8號的三個“言”字🙏:
結合上引“諺”、“訟”二字所从的“言”旁👩🏻🚒,可知 “言”字所从的相交形筆畫除了可以寫作不相交筆畫外,還可以把兩筆連作一筆寫作半圓形筆畫。C💡、D所从的所謂“口”旁下部的半圓形筆畫,應該就是從“”字所从的相交表筆畫演變過來的。其上部所从的一橫♍️,應該是從“
”字所从的“宀”字形筆畫演變過來的,已如上述🖥🪄。因此儘管這個字寫得很像“口”字,但無疑也是“
”字的一個異體🐍🌝。
根據上面的分析,C🏃👘、D二字的構件應該包括一個“示”旁🧒🏻,三個“”旁,一個或兩個橫畫🤷🏻。三個 “
”旁加上一橫畫或兩橫畫就是 “齊”字。因此⚇,因此相對於从“示”从一個或三個“
”旁的“齋”字來說,C和D無疑都是貨真價實🗓、完整無缺的“齋”字。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第16↔️、26𓀏、152-153、16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 “王齋三日”⏸,通行本作“三日王”,此从戴震👨🏻🦳、孔廣森、汪照等說改(黃懷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參撰👽:《大戴禮記彙校集注》第642-643頁,三秦出版社2005年)🫴🏻。
[3]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2008年12月30日𓀏💃🏻。
西漢劉向在《戰國策敘錄》中說,《戰國策》“本字多誤脫爲半字,以‘趙’爲‘肖’,以‘齊’爲‘立’,如此字者多(《晏子敘錄》作‘如此類者多’👷,‘字’疑爲‘類’之誤)”⚛️。劉向對戰國文字的特點不是很熟悉,他所說的“誤脫”相當於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省寫🏫🙎♀️。“齊”省作“立”中的所謂“立”應該是類似D的右下旁一類字形的隸定,實際上也是“”的變體。這是把C😝🌦、D釋爲“齋”的直接證據。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