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孔子見季桓子》簡13「色不察」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簡13曰👨🦲:
(色)[1]不△,出言不
(忌)[2];
(見)於君子,大爲毋
(懾🗯?攝?)[3]❤️;此與(邪)民[也。□□][4]
可見「色不△,出言不忌」是邪民的作為。「△」字作:
李銳先生釋為「僕(樸)」,陳劍先生從之。
謹案:「△」釋為「僕」可疑。首先💆♀️,楚簡目前確定釋為「僕」者🧝🏼,皆作「」形🦵🏿,[5]底下有個「臣」旁👩🏽🦱。不過,《上博二‧極先[6]》簡1有字作:
廖名春先生隸作,讀為「樸」。[7]《上博文字編》從之。[8]李零先生指出:「(此字)乃楚簡察、竊🔰、質、淺、帶等字的聲旁,字形隸定還值得研究……疑讀為質。」[9]季師旭昇、裘錫圭先生均同意其說🧔🏿♀️🧑🏽💼。[10]其次♤🚛,《上博七‧吳命》簡7亦有相近字作:
曹錦炎先生釋為「」🟩,讀為「僕」。[11]趙平安先生改釋為「業」🤘🏼,讀為「寡君之業」。[12]應該是對的✋🏿。可見「△」釋為「僕」恐不能成立。
其次,「△」字右旁形體亦見於下列字形:
(《上博六‧用曰》簡20)
(《郭店‧語叢一》68)
(《包山》183)
(《珍秦齋藏印‧戰國篇》140號)
(《包山》145)
(《上博五‧融師有成》[13]簡6)
《用曰》20:「有但(袒)之深,而有弔[14]之『淺』」,由文例來看《用曰》該字形釋為「淺」絕無問題👨🏿⚕️。其次,《語叢一》68張光裕先生曾隸定作「」,[15]其誤釋同「△」字。裘錫圭先生按語指出🙇🏽♀️:「此簡第一字(引案:指
字),與《五行》當讀為『察』之從『言』之字基本相同。不過右旁下部有從『又』從『廾』之別📆,疑亦當讀為『察』🦔。」[16]今由《用曰》簡20的「淺」來看👨💼,下部從「廾」者也是「察」一系列的字🤿,李守奎先生釋為「
」近之,[17]簡文可讀為「『察』天道以化民氣」。[18]第三🔗,李守奎先生釋《包山》183為
👨🏿🏭。[19]吳良寶先生贊同其說,進一步認為應讀為「蔡」💲,文例是楚地名「蔡陽」。[20]由《用曰》的字形來看🏄,李、吳二先生之說可信。此地名亦見於第四例楚國璽印,原整理者釋為「
」,讀為「濮」,[21]其誤釋同「△」字。現在看來應讀為「蔡陽信璽」🦵🏽。第五🐾,李守奎先生釋《包山》145為「菐」,底下附註說🙌🏼:「此字也可能與戔相關🤟🏻,並非菐字。」[22]後說無疑是對的😀,此字應該釋為「戔」🛸,文例是「郙客
困『戔』」,是人名。第六,整理者曹錦炎先生釋為「
」𓀖,讀為「蹼」🍆。[23]《上博文字編》從之,[24]其誤釋同「△」字。禤健聰先生改釋為「察」,[25]字形上是可信的。但是簡文恰好在殘斷處🚼,曹錦炎先生的拼合尚有疑義,[26]簡文文義如何釋讀待考。
綜合以上👨⚕️,「△」不能釋為「僕」,依其形體可以暫時隸定作「」,左旁「人」形較為特殊,陳劍先生已有討論。則上列六形亦可依序隸定作🙎🏻♂️:「
」[27]、「
」、「
」💇♂️、「
」🏊🏻♂️、「
」👩🏼🚒、「
」。當然若將「△」直接釋為「
」也未嘗不可。
再看文義🧏🏻♂️:「樸」或「質樸」似未見比喻人的顏色容貌🏋️♂️,而多用來形容人之性情,如:
《白虎通德論‧三教》:「民有質樸,不教而成」👩❤️💋👨🚃。
《春秋繁露‧實性》:「非情性質樸之能至也」🚬。
《漢書‧元帝紀》🪓:「詔丞相🕵️♂️、御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
《漢書‧董仲舒傳》:「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
古籍惟有「色莊」⛷、「顏色齊」☯️、「顏色和」等等的說法𓀈,可見就文義來看釋為「樸」亦有疑問🥂。「△」的釋讀應該往「察」🧛🏽🧑🏻🔬、「竊」、「質」𓀀、「戔」等一系列詞來思考,筆者以為「△」應讀為「察」👩🏼⚖️。古籍有「察言觀色」、「察色」👍🏿🖋、「察顏色」👷、「觀察顏色」的說法🌪,如🧖🏽:
《論語‧顏淵》👨🦲:「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韓非子‧八姦》🕓:「凡人臣之所道成姦者有八術🪥:……二曰在旁。何謂在旁﹖曰:優笑侏儒🙌🏿,左右近習𓀍,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東觀漢紀‧傳一‧和熹鄧皇后》🍶:「太后念欲下掖庭考問之,恐有無辜僵仆者,乃親自臨見宮人,一一閱問👮♂️,察其顏色,開示恩信。」
《後漢書‧皇后紀上》🪦:「乃親閱宮人,觀察顏色👩🏽🎨,即時首服🈂️。」
《後漢書‧張法滕馮度楊列傳》:「雄每行部,錄囚徒,察顏色,多得情偽,長吏不奉法者皆解印綬去🩸。」
既然文獻有「察色」的說法,則簡文讀為「色不察」是可以的。如同文獻常見「變色」(《說苑‧臣術》、《說苑‧敬慎》🙂↔️、《說苑‧奉使》🤸🏻♂️、《韓詩外傳‧卷四》)一詞,又有「顏色不變」的說法(如🦝:《莊子‧大宗師》🚵🏻♂️、《鶡冠子‧世兵》👮🏿♂️、《管子‧小問》、《淮南子‧精神訓》、《韓詩外傳‧卷十》)。簡文「色不察」者,指邪民不會察顏觀色。
而善於觀察顏色來作相應的事情一般而言是正面的,除上面《論語‧顏淵》所記的「達者」外,又如🧑🏻🎤🛎:
《論語‧季氏》:「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漢書‧東方朔傳》:「朔雖詼笑,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上常用之💭。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無所為屈。」
《白虎通德論‧諫諍》𓀋:「窺諫者𓀛,禮也,視君顏色🤚🏽,不悅且卻,悅則復前,以禮進退🤜🏿,此禮之性也。」
《呂氏春秋‧不苟論‧自知》🈯️:「魏文侯燕飲📧,皆令諸大夫論己,或言君之智也📱。至於任座🤶🏻,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文侯不說,知於顏色。任座趨而出。次及翟黃👨🏽⚕️,翟黃曰👉:「君賢君也。臣聞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賢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危曰🎵:『吾斷足也,固吾罪當之,不可奈何🖌。然方公之獄治臣也👴,公傾側法令,先後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及獄決罪定,公憱然不悅,形於顏色🙎🏻♀️,臣見又知之💂🏽♀️。非私臣而然也🦹🏽♂️,夫天性仁心固然也,此臣之所以悅而德公也。』」
其次♠︎,簡文下一句讀為「出言不(忌)」正確可從。「其」聲讀為「忌」,楚簡材料已有。[28]另外亦可參見⛹🏿♂️🫲🏿:配兒鉤鑃(《集成》00426)「
龔威
」即邾公華鐘(《集成》00245)🧑🧒、邾公牼鐘(《集成》00149-00152)的「畢龔威忌」👸🏻。[29]郭永秉先生也指出🤒:[30]
從用字習慣考慮🫂,“無”📱♠️、“不
”之“
(或
)”👷🏼♀️🦕,似更可能讀為“忌”🥷。春秋金文多見“畏忌”一詞🪕,王子午鼎(《集成》1828🧑🏼🎓👌🏻、1892、1894~1897)、王孫遺者鐘(《集成》261)、配兒鉤鑃(《集成》426、427)“畏忌”之“忌”皆作“
(或
)”,應該是較早時代用字習慣的遺留🌇。湖北襄陽王坡春秋墓地出土鄧公孫無
鼎(《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下簡稱“《新收》”—1231號)、鄧子仲無
戈(《新收》1232、1233🌂、1234號),學者已指出“無
”、“無
”皆應讀“無忌”🌳🤹。《集成》2606號曾孫無
鼎的“無
”與上舉諸人同名,也應讀“無忌”。《集成》16482號子可
戈,“子”是男子的美稱,“可
”之“
”舊多讀為“期”👨🏻🏭,疑亦應讀為“忌”2️⃣🙅🏼♂️,“可(何)
(忌)”與戰國時代梁伯可忌豆的“可(何)忌”(《近出》543)同名。“何忌”猶“無忌”、“弗忌”(與人名“何傷”、“奚傷”、“胡傷”猶“無傷”同例),是古代習見的人名(春秋時魯有仲孫何忌,齊有苑何忌,楚有司馬公子何忌)。古代以“無忌”為名者很多,晉韓厥之子名無忌,楚有費無忌。
比盨銘文所見“内史無忌”,似是目前所見最早以“無忌”為名的人。
簡文「色不察,出言不忌」是說邪民不會察言觀色👩💻,說話無所忌諱,講話時機不恰當👈,正與《論語‧季氏》:「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意思相同🏄🫸,也與上引《漢書‧東方朔傳》、《白虎通德論‧諫諍》所說正好相反⛩,可以證明我們的釋讀是可以成立的。此外,《論語‧顏淵》:「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何晏《集解》引馬融說:「常有謙退之志👨🏼🚀,察言語,觀顏色🥜,知其所欲,其念慮常欲下於人✊。」劉寶楠《論語正義》曰🤸🏼♀️:「『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者,言心存敬畏,不敢忤慢人也✥。」[31]可見善於察言觀色的人也是謙退之人📳,自然說話不會肆無忌憚🧏🏽♂️。此亦可說明「色不察,出言不忌」是邪民的行為🤦🏽♂️。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4月1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4月14日
[1] 「(色)」依李銳說🥗,見氏著:《〈孔子見季桓子〉重編》,簡帛網,2007年8月22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703。底下所引李銳意見皆見此文🛠🧑🏻⚖️,不再注出🧦。
[2] 「」字之釋從陳偉(2007b)說,見氏著👩🏻:〈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2🍼。「
」讀爲「忌」則是李銳之說,見上引文。
[3] 見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頁167。
[4] 見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8)頁167。底下所引陳劍意見皆見此文🕺,不再注出。
[5] 李守奎📦🧙🏿♂️:《楚文字編》156-157;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頁36🎽、129。
[6] 「恆先」改讀為「極先」,參裘錫圭:〈是「恆先」還是「極先」〉《「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7.11.10~11)頁5🤱。
[7] 廖名春🕵🏼:〈上博藏楚竹書《恆先》簡釋〉👩🏻🍳,清華簡帛網🤞🏻,2004.04.16, http://www.confucius2000.com/qhjb/sbcczshxjs.htm。
[8]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頁443。
[9]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頁288🐡。
[10] 季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5.10)頁206-208🚍、
[1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頁319-321⛹️🏄。
[12] 趙平安:〈釋《吳命》7號簡「業」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09.01.16,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62。
[13] 原篇名是《融師有成氏》,此依單育辰說改為《融師有成》🧝♀️。見氏著💪:〈上博五短札(三則)〉,簡帛網🛸🫀,2006.04.30,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3。後以〈上博竹書研究三題〉發表於《簡帛研究二OO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9)頁47-48👸🧑🧒🧒。
[14] 「袒」、「弔」參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簡帛網,2007.07.0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6。
[15] 張光裕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文字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1)頁716。
[16]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5)頁200注15。
[17] 李守奎:《楚文字編》頁145。
[18] 陳偉武先生以為此句句義亦見於:《大戴禮記‧曾子天圓》:「(聖人)和五聲以導民氣👰♂️。」又《五帝德》🤹🏿♂️:「治氣以教民。」參氏著:〈試論簡帛文獻中的格言資料〉「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8」論文,芝加哥,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
[19] 李守奎:《楚文字編》頁408。
[20] 吳良寶:〈楚地「昜」新考〉《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4)頁430🧲。
[21] 蕭春源輯👨🔬:《珍秦齋藏印‧戰國篇》(澳門:澳門基金會,2001)頁99♣︎。
[22] 李守奎🔭:《楚文字編》頁156。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10)頁233亦釋為「菐」,不確。
[2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頁324-325🧖🏿♂️。
[24]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頁129🛴。
[25] 禤健聰:〈上博楚簡(五)零札(二)〉,簡帛網,2006.02.2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8#_ftnref11👨🦳。
[26] 參劉洪濤說,2007.08.10,http://www.bsm.org.cn/forum/viewtopic.php?t=1030&postdays=0&postorder=asc&start=0。
[27] 參蔣文🔸:《《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文字編》(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本科學位論文,2008)(指導教授:陳劍先生)。亦刊登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08.08.02🍄👭🏼。
[28]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頁25-26。
[29] 孫詒讓🚝:《古籀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05.1一版二刷)卷中頁11🕦、《金文形義通解》頁934。
[30] 郭永秉:〈商周金文所見人名補釋五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09.04.02,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41。
[31] 二說並見黃懷信主撰:《論語彙校集釋》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頁1125-1127🤶🏽🕰。
剛才李銳先生來信告知,《孔子見季桓子》簡13「△」字形釋為「僕」是整理者的說法🤵🏻♀️。李說是,見《上博七》頁211🎼。筆者失於徵引,謹向讀者致歉。
无论如何🐊,在下失于详考🧝🏽♂️🧐,惭愧惭愧💁♂️⛹🏽♂️!
《光明日报》昨日刊登了李学勤、赵平安先生关于清华简《保训》的文章,同仁可以关注!
《語叢二》簡19“及生於欲,A生於及。”字A劉釗先生讀為“㥇”🌬。此字亦是从人从此聲符👐🏽。
一上是说这段🙆🏽?
[quote]
http://www.jmlib.net/zj/news.asp?id=265
及生於欲,D生於及。【19】
“及”字簡文本从辵从及🙋🏿,爲“及”字繁文,李零先生讀爲“急”🆒。劉釗先生引《說文》“急,褊也🌖。”訓“急”爲“狹隘”。D原文作 ,整理者和李零先生都未作隸定🚚,劉釗先生釋作“僕”🤐,讀爲“ ”👩👦🥏,義爲“狠戾”或“嫉妒”。
按👨🏼🌾:“汲”與“及”通。如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觸龍見趙太后》:“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汲今令有功于國,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19]”所以“及”在簡文中可讀爲“汲”,義爲“急切追求”🧙🏻♂️。《莊子·盜蹠》:“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僞事也🤷🏿♀️。”《漢書·揚雄傳上》🙅🏽:“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於貧賤。”
劉先生釋D爲“僕”是正確的👹,然此字不必改讀。《詩·大雅·既醉》🥺:“君子萬年,景命有僕。”毛傳😎🚿:“僕👩🏽🚒,附也。”孔穎達疏:“以僕御必附近於人🎒👩🏽🔧,故以僕爲附。”簡文正用此義🧖🏻。
人爲欲望、名利所吸引,去拼命追求,即所謂“汲汲于名利”🚆,就會“附”于名利◾️🖐🏻,成爲名利的奴僕♙。
[/quote]
是这个🦸🏿。不过不是读为“僕”,而是与“僕”形近的另一个字🤵🏽。
哦,懂了👨🦳,多谢一上
《語叢二》簡19“及生於欲,A生於及🈺🏋🏼。”的A字,裘錫圭先生已說是從人從戔的字了,見古研22輯 頁225。寫作拙文時想說與主題不太相關,就略過沒有提了。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