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术动态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陈英杰博士《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出版
在 2009/6/6 14:44:49 发布

陈英杰博士《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出版

 

日前,首都师范大学陈英杰博士的专著《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由线装书局出版发行👩🏻‍🦱。该书分上下两册,是“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丛刊(第三辑)”的一种,也是“京华学术文丛”的一种🦸🏽。现将书籍版权信息、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后记发布如下:

 

书名: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上下)

作者🤰:陈英杰

出版社:线装书局

定价:385.00

出版时间:200810

印刷时间:20091

开本🚴🏽:16

ISBN9787801068330

 

书影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两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之西周编。

本书所说的“作器用途铭辞”是指一篇铜器铭文中位于“用作+(作器对象)+器名”之后用来说明器物用途的那部分内容🧛🏻。“用作句”句后面的部分我们称之为“显性用途铭辞”,而此过渡句中的器名修饰语也常常说明器物的用途🧝🏼‍♂️,较之显性用途铭辞,我们称之为“隐性用途铭辞”。一篇成熟而完整的器用铭辞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用作”句,言明作器对象即为谁作器和器名🤽🏿‍♂️🙍🏿‍♂️,部分器名修饰语说明器物用途👩🏽‍🦰;二、“追孝享或喜侃”句🦹🏿‍♂️,此句大多是讲述祭祀对象🪯💇‍♀️、祭祀地点或宴飨对象;三🈴、祈丐福寿部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嘏辞;四🧚🏼、“子子孙孙永宝用”句🫔,此句是祈求家族的权力和地位永远传守不失。用途铭辞的发展情况🫰🏼,可以划分为五期:西周早期为肇始期,中期为发展期,晚期为成熟期,春秋时期为新式期(此一时期的用途铭辞的结构、用词、内容及其所表现的古人的思想观念均与西周有所不同)🏀,春秋末至战国为衰落期。分期的主要依据是嘏辞的发展状况,标准是用词及篇章程式化的程度🍘。

本书分上📗、下两编🤦🏿。

上编主要是金文文例研究(包括铭文体式、作器对象称名♠️、女性作器、作器动词和器物自名五项内容)、用途铭辞分类疏证以及对西周社会制度🈲、伦理制度、思想、文化等层面问题的揭示。本编章节设置👩🏿‍🔬,结合了器用铭辞段落划分和按铭辞内容分类两个方面👨🏿‍🦲🧑🏽,分别为“用作”句和“子子孙孙永宝用”句单独设章讨论➕,位于二者之间的铭辞则按内容性质划分为若干类别加以论述👷🏼‍♀️。章节的设置虽基本对应于我们依据发展成熟的器用铭辞所划分出的几个段落,但略有调整,“追孝”段落由于文例单一,语词比较简单且程式化,我们在器用铭辞分类疏释中把相关语词分别归入“祭享类铭辞”和“宴乡类铭辞”一并论述🙅🏻‍♀️🥨。此编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用途铭辞的研究现状以及本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用作”句及相关金文文例问题研究》,此章其实是对已刊之全部殷商、西周有铭铜器的摸底,按历时角度从“铭辞体式”(另列专节讨论“特异文例”)、“作器对象称名”(下分“受祭者称名”🙅🏻‍♂️、“受器生人 ”和“彝器置放处所”三类)♖、“女性作器”、“作器动词”、“器物自名”五个方面对铭文内容🤦🏼‍♀️🛫、铭文的体例格式、作器对象的称名方式、作器动词的使用情况、器物自名情况等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和总结梳理。此章不但提供了一份经过整理的完整而准确的资料🎖🤵🏼‍♂️,也为器物形制和用途、铭文性质👩🏽、西周宗法制度🤙🏽、谥法制度、社会伦理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第三🛠👩‍🦰、四章是对器用铭辞的分类疏释🔭,把用途铭辞分为22类。第三章是常见用途铭辞的考释𓀛,分为“祭享类铭辞”、“宴飨类铭辞”、“状祖类铭辞”、“寿考类铭辞”、 “福祉类铭辞”、“禄位类铭辞”🫱、“诫勉类铭辞”七类👙。第四章讨论的用途铭辞不多见🚣🏼,但内容也十分丰富🖊,分为“为上司祈福之铭辞”、“对扬上司休赐之铭辞”🧣📶、“奉事上司📝、勤谨奉职之铭辞”、“对扬祖考福佑之铭辞”𓀏、“明言载录休赐、法律契约之铭辞”、“明言作器以告祖受赐事之铭辞”、“用受赐之品物祭献祖考之铭辞”、“用于征行🚄、田狩之铭辞”、“用于嫁娶之铭辞”🤲🏿🧛、“用于盛实之铭辞”、“用宜家邦之铭辞”、“求子孙之铭辞”、“求德之铭辞”、“巫术之铭辞”和其他等十五类。第五章是特殊铭文综合考释🧒🏼。

这几章主要是对铭辞语词的词义进行考证,在此基础上对西周宗法制度📂🤲、行政职官制度😒🅿️、伦理制度以及有关语言现象等进行揭示。列目讨论了有关字、词、短语、句子约160条🛜,加上其他各种场合讨论的语词🕡🤦🏽‍♂️,其数量有500条左右。这些考释都是在穷尽考察相关金文文例的基础上而作出的🫦,形音义互相推求🧖🏿。在一定程度上说🧉🌮,本书可以作一部小型金文字(词)典来用👚。

第六章《“子子孙孙”及其相关词句的讨论》🙎🏿‍♂️📢,对铭文最后一句作了探讨👩‍❤️‍💋‍👩,主要内容是从历时角度对此句分型分式🚴🏽‍♂️,并对其包含的重要语词✌🏽、句式等进行了考证。

第七章《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文例类纂》是想使读者藉此对用途铭辞的全貌和各类用途铭辞的组合及其历史嬗变有一个整体印象和把握。

下编是在上编不便展开或深论的内容🧔🏼‍♂️,如对“君”、“辟”意义的考索以及商铭中作器对象和“女子 ”铭辞的讨论🦸🏽‍♀️;如关涉金文性质问题的“器主曰”开篇铭辞的讨论。还有两节内容是对沈子它簋和害夫簋的补释😈。下编是上编的有机组成和必要补充。

本书把自《殷周金文集成》出版以来至今所刊布的金文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在充分吸取和评述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对金文文例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以语言文字研究为基础和主体,密切结合传世文献的文例和相关历史记载,力求准确把握并阐释铭文字🚵‍♂️、词🚶🏻‍♂️‍➡️、句🧴、篇的真实含义👌🏿,并进一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汉语史、文化史❤️‍🔥、思想史、伦理学等方面的价值,探讨语言学或文字学、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铜器断代标记,以期推进铭文的释读工作,使我们对铭文性质、铭文文例🕵🏽‍♀️😀、铭辞意义以及西周社会有一个更为全面、细致、准确👨🏿‍🎓、具体的认识。

 

 

 

目录

 

序一--------------------------------------------------------------------- -------------------------张振林

序二--------------------------------------------------------------------- -------------------------黄天树

内容提要--------------------------------------------------------------------- ---------------------------1

凡例--------------------------------------------------------------------- ---------------------------1

引书简称--------------------------------------------------------------------- ---------------------------1

 

上编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1

第二节   研究现状-------------------------------------------------------------------------------- 4

第三节   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及主要观点和创新---------------------------------------------7

第二章   “用作”句及相关金文文例问题研究-------------------------------------------12

第一节   商代金文文例略说-------------------------------------------------------------------16

第二节   西周金文文例研究-------------------------------------------------------------------31

一、       西周金文之篇章体式研究------------------------------------------------------33

二👡、       西周金文作器对象称名研究---------------------------------------------------62

三、       西周青铜器之女性作器考察----------------------------------------------109

四、       西周金文之作器动词考察--------------------------------------------------114

五、       西周青铜器自名研究--------------------------------------------------------129

第三节   西周金文之特异文例和待考文例-------------------------------------------------213

第四节   其他有关问题的说明---------------------------------------------------------------229

第三章   器用铭辞分类疏释(上)-----------------------------------------------------------239

第一节   祭享类铭辞考证--------------------------------------------------------------------- 239

第二节   宴飨类铭辞考证--------------------------------------------------------------------- 323

第三节   状祖类铭辞考证--------------------------------------------------------------------- 365

第四节   寿考类铭辞考证--------------------------------------------------------------------- 381

第五节   福祉类铭辞考证--------------------------------------------------------------------- 404

第六节   禄位类铭辞考证--------------------------------------------------------------------- 490

第七节   诫勉类铭辞考证--------------------------------------------------------------------- 510

第四章   器用铭辞分类疏释(下)-----------------------------------------------------------518

第一节   为上司祈福之铭辞------------------------------------------------------------------518

第二节   对扬上司休赐之铭辞---------------------------------------------------------------520

第三节   奉事上司、勤谨奉职之铭辞-------------------------------------------------------522

第四节   对扬祖考福佑之铭辞---------------------------------------------------------------523

第五节   明言载录休赐、法律契约之铭辞-------------------------------------------------523

第六节   明言作器以告祖受赐事之铭辞----------------------------------------------------531

第七节   用受赐之品物祭献祖考之铭辞----------------------------------------------------532

第八节   用于征行、田狩之铭辞-------------------------------------------------------------533

第九节   用于嫁娶之铭辞-------------------------------------------------------------------- 535

第十节   用于盛实之铭辞-------------------------------------------------------------------- 536

第十一节      用宜家邦之铭辞--------------------------------------------------------------541

第十二节      求子孙之铭辞-----------------------------------------------------------------543

第十三节 求德之铭辞---------------------------------------- -----------------------------544

第十四节      巫术之铭辞-------------------------------------------------------------------- 547

第十五节      其他有关问题-----------------------------------------------------------------555

第五章   特殊铭文综合考释--------------- ----------------------------------------------------559

第一节   由伯尊考释-------------------------------------------------------------------------- 559

第二节   叔走雚父卣考释---------------------------------------------------------------------- 561

第三节   父鼎考释-------------------------------------------------------------------------- 564

第四节   万諆觯考释-------------------------------------------------------------------------- 565

第五节   寡子卣考释-------------------------------------------------------------------------- 567

第六节   帅隹鼎考释-------------------------------------------------------------------------- 568

第七节   爯簋考释----------------------------------------------------------------------------- 570

第八节   焂戒鼎考释-------------------------------------------------------------------------- 572

第九节   公盨考释-------------------------------------------------------------------------- 574

第六章   “子子孙孙”及其相关词句的讨论---------------------------------------------597

第一节   关于“子子孙孙”及其相关词句的研究概况-----------------------------------597

第二节   “子子孙孙”词句的句式嬗变及相关问题研究--------------------------------601

第三节   “子子孙孙”词句的理解及相关语词的讨论-----------------------------------654

第七章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文例类纂------------------------------------------------684

第一节   西周早期作器用途铭辞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684

第二节   西周中期作器用途铭辞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691

第三节   西周晚期作器用途铭辞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702

 

下编

 

一🤽🏻、       金文中“君”字之意义及其相关问题探析-----------------------------------723

二、       谈金文中“辟”字的意义----------------------------------------------------------772

三👩🏽‍🔬🏺、       商代铜器铭文作器对象的考察---------------------------------------------------791

四、       商代金文中之“女子”铭辞说略------------------------------------------------808

五😎、       两周金文“器主曰”开篇铭辞研究---------------------------------------------818

六、       沈子它簋铭文补释-------------------------------------------------------------------836

七、       害夫簋铭文补释-------------------------------------------------------------------------- 842

结语--------------------------------------------------------------------- ------------------------------855

补遗--------------------------------------------------------------------- ------------------------------873

 

索引使用说明--------------------------------------------------------------------- -----------------905

词语索引--------------------------------------------------------------------- ------------------------907

青铜器器名索引--------------------------------------------------------------------- --------------919

主要概念、论点索引--------------------------------------------------------------------- ---------943

 

主要参考文献--------------------------------------------------------------------- -----------------952

原博士后研究报告后记--------------------------------------------------------------------- ---1017

出版后记--------------------------------------------------------------------- ----------------------1022

 

 

张振林先生序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序

 

商周铜器铭文👨‍⚕️®️,虽然最常见的每篇不过几十字⚾️🧖‍♂️,但它是古代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真实😟、坚硬的记录,在考史👨🏽‍🔬、证史⏪、补史方面具有无比重要的价值。要认识和利用其价值👁‍🗨,首先必须解字释文👍🏽🦖,正确理解铭文的意义 ,而语言文字功夫,是其基础中的基础。打基础的功夫,有哪些基本套路?我想,就是几代学人也不易说清的📥。因为我们对商周时期的应用语言还了解甚少🎁🦌。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初学古文字时,大方案上置容师希白教授手批的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的最新增订本,作为主要读物🥟,旁围一周阮元👨‍🚒、吴荣光🚣🏿‍♂️、吴大澄、孙诒让、方浚益👩🏽‍🚀、王国维⇨、于省吾、吴闿生、杨树达🅾️、陈梦家等人的考释著作✔️,书架上还有《三代吉金文存》等十几种铭文资料集,一一对照校读。我既被诸大家渊博的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典籍知识深深吸引🫲🏿,又常常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解说面前陷入迷茫🤴🏿。但我相信👨🏼‍🦰:每一篇铭文,从1个字至500字,不应有南辕北辙的结论;铭文作者都是有自己明确用意的;作者围绕着篇章主旨🚵🏻,积字以成句,积句以成章👃🏿,积章以成篇🫄🏿👴🏽,内存一种篇章语言法则😷;只要能弄清铭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它们间的联系,作者的思维语言脉络就可以找到🪷,摆脱了只词单句训诂的局限,就能把握篇章大意⛓,不会陷入解读铭文的迷茫🙎🏼‍♂️。也就是先在宏观上把握篇章意义指归,然后才是微观上做好文字音韵训诂和文献典籍的考证。为了寻找铭体的篇章语言法则🕵️‍♀️,于是我做了“铭文解构表”。

我分析了《大系》和《西周铜器断代》所录铭文(包括考释中附录的铭文)除长篇记事外的句子的语法成分🫵🏼🏈,主动句与被动句👩🏻‍🌾,以及语法成分缺项❕,将每篇铭文分段后录入各类表,并在表中注明该段铭文的前后衔接关系♻。据此🪤,可以概括出西周春秋铭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1)只有“作器句”;

2)“作器之因”+“作器句”;

3)“作器句”+“作器之用”;

4)“作器之因”+“作器句”+“作器之用”。

5)殷商“记时句”为铭首记日干支,或在铭末加记月👷🏻‍♂️、记祀。西周“记时句”以“年++月相+日干支”形式置于铭首为常例,偶有一些铭文以“隹王X祀”形式,将记年列于铭末💁🏿‍♂️,也有以大事记时作为铭文首句的。有些殷商大族后裔的铜器铭文末端,可能附记族氏符号。这是殷商文化遗存与西周文化共存的表现♨️。

文化大革命,使我的这项研究中断了🕟。

我在九十年代,再次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铜器铭文文体(铭)的形成与发展和继续探索解读铭文的篇章语法要点上。经过10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验证🫖,这两方面刚取得框架性的成果🏄🏽‍♀️,总结出各个时期铭体的基本结构模式🧘🏼,弄清“作器句”在篇章中的关键作用,使在“作器之因”和“作器之用”部分叙述中许多被省略的成分的恢复,乃至某些句子的逗断和主动或被动的解读🧦,均有所依据🖌。在《铭文选读研讨》的教学讨论实践中,有的铭文,集中各家智慧👲🏻👤,令人越读越明,但也常出现越多专家研究越令人糊涂的状况🪜。譬如只有32字的利簋铭👩🏻‍🦳,右史利在“作器之因”部分自述立功受赏事迹时,隐去了主语(他自己),令众多专家对前十四字逐字猜测考证。武王征商据史书记载该取哪一年☺️?甲子朝岁星当周顶还是当商顶,天文历法推算差异如何选择🧖‍♂️?“岁”指岁星还是指太岁?“岁鼎”是指岁星在宗周分野、还是成周分野、抑或是殷商分野🍍?是岁星主周胜,还是太岁主商败?商末是否已有天文九州分野说?更有人引经据典地指出🧑‍🔬🎐,周与商兵力极端悬殊,面对强大的敌人,惟有决一死战🥚,哪有时间祭祀占卜🦹🏽‍♂️?好象不是武王前来伐纣👩‍🦽‍➡️,而是武王陷入重围似的毫无主动权。还有人说🚓🧏‍♀️,岁星显示不利于周🤶🏿,但武王虽逆天文却顺民意,以少胜多而有天下,因而西周有天命说。如此等等,为此十四字👃🏻,与利作器制铭无关的话写了何止10万字,争论意见之纷纭空前,使读者如掉进云里雾里。若按作器者在“作器之因”中肯定的语法地位分析铭文😲,其前七字“王武征商隹甲子朝”👦,是记器主右史利立功的时间(大事记时🐼👨🏿‍🍼,包含了立功事件背景),接着七字 “岁鼎克昏夙又商”😅,是以史笔精练手法叙述利的立功事迹(右史在军中的职责,以主持岁祭和贞卜起参谋作用,甲子早上贞卜得“克”🦹🏻‍♂️,于是举行牧誓,结果武王带领盟军昏时攻入商都,割下纣及二嬖女头悬于旗杆,天亮前即夙时,占有了商都后大胜回营,验证了右史祭祀贞卜的正确)🙇🏽。接着武王在处理完灭商后的各种事务之后,在军营论功行赏,赏赐利金,利因而用金作祭器🗞。以篇章语法驾御前十四字的考释,极其简单明确🎄⭕️,前后连接顺畅。武王出征,车载文王木主以备岁祭,甲子朝牧誓后,陈师商郊,命师尚父与百夫挑战,纣兵倒戈🗄,纣反入城,鹿台自焚🧑🏻‍🦽‍➡️,武王入城斩纣及二女头,已乃复军,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史书对甲子日誓师后的活动记述甚详🤲🏽,可作铭文“昏夙又商”之证🧑🏻‍🚀。盟军虽只有纣兵的十分之一🧏🏻‍♀️,但它是主动出征的正义之师。誓师前岁祭文王祈求福佑👩🏽‍🦳,贞卜得吉兆“克”🦤,对武王立即下决心进行誓师⛹🏻,无疑象一颗有激励作用的定心丸。胜利后,武王当然不忘赏赐右史利。

总之,不管“作器之因”叙述如何简单或复杂,作器者必为其叙述中的有德🌹🐙、有功、受封、受命▫️、受蔑历🧠、受赏赐、诉讼中获胜、交换中得田土邑里的人;“作器之用”的主角是器主📀,他可能是作器者♉️,也可能是“作器句 ”中的被媵赠者。铭文结构模式以及作器者和用器者的身份的确定,对把握整篇铭文的语言法则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但研究成果还显得粗疏,“作器之因”和“作器之用”以及关键的“作器句”🧼,都还有大量细节需要深入研究,才能逐渐完善⏱。形、音👧、义不明之字🧒🏽,层出不穷,有待考释。我把希望都寄托在陈英杰君等几位同学身上。

陈英杰君2001年从河北南下广州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从其笔试和面试中得到的印象🚶🏻‍♀️👩🏿‍🚀,他是一个谦虚5️⃣、恭谨📯、细致的人,是块读书做学问的料。入学不久,便有研究生告诉我,陈英杰君每天进入资料室🕗,就埋头于铭文拓本中,不到管理员宣布锁门就不会离开。认识的老师们,也无不赞扬他的勤奋👪。

当陈英杰君同我谈论他的选题方向时,我即建议他🏗,每一类“作器之因”(祭祀👦🏿🧑🏽‍🎓、训诰、战争、封赏𓀍、述德、土地、刑法等)都可以联系历史文献,研究其与礼仪🖥、道德、政治制度💙、哲学观念、经济形态🏓、军事状况、语言文字等的存在和发展🤟🏻,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选题。“作器句”和“作器之用”部分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选题👨🏼‍🦰,研究作器者铸造礼乐用器的目的、用途🍇,研究不同时期寄托的观念变化,考证其所用文字🚋、语词的准确含义👨🏿‍🔧。陈英杰君选择了《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现在即将出版的《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就是陈英杰君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博士后研究阶段不断补充🛌、修改、拓展而成的六年心血结晶🤷。原先有的教授曾提出怀疑🔆:西周铜器铭文之后段🏀,像是千篇一律地,享孝祖考,祈求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其求福嘏辞🫢,徐中舒先生早就做了详细的考证,现在顶多做些修正补充而已。但是,当我们看了陈英杰君的《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后,就会发现绝非那么简单,既会惊叹作者的勤奋和观察分析的细致入微,又不禁为其众多的创获叫好💶。我想,他的研究成果,最少有几点是值得称道的:

第一,使用材料的全面,超出同类研究的前人。作者不仅充分董理了《殷周金文集成》中的有关资料👃🏿,还与时俱进地补充了《近出殷周金文集录》和2007年版的《商周金文资料通鉴》光碟中的最新资料✌🏿,尽其可能地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

第二,首次对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文作了细致的分类研究🗄🧚🏻。作者在上编第三章📰,从用途上分 7类进行疏释,第四章从内容性质上分16类(另有一些特例)进行疏释,多角度地揭示了用途铭辞的丰富内涵,使我们对西周贵族的人生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下编还将所辑录的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文例分期类纂,既方便读者参考,也彰显出作器用途铭辞内涵的变化是越来越丰富复杂的。

第三,首次对“用作”句(我的研究中称“作器句”)按不同时期、不同器类作了细致的排比,分析其作器者、受器者🪧、动作字、器物名中的细微变化👱🏻,发掘出许多易被人忽略的信息。如受器者为生者或死者在铭文中的不同地位及其隐含的社会意义✨,女性作器和女性受器在不同时期不同器类中的状况变化(如女性与酒器无关🪨、作器逐渐受限制而受器则逐渐增加)显示社会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上述等等信息的发现,均为有意义的创新。

第四,下编除汇集了作器用途铭辞文例外,还汇集了作者为了加深对作器用途铭辞的理解所做的相关资料的集释,以及相关的专题研究成果💥。在上编的许多文例辨释和下编的名词集释材料中,作者不仅尽可能征引前贤成果⚉,又常在众说纷纭中🙇‍♀️,据铭文的时代和铭文的具体语境提出新的看法,使人眼前一亮,看到随文释义中的理据之光𓀔🎰。

由于商周的语言、文字👨🏻‍🦰、生活🚇、历史等等离我们太远,也由于我们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限制🕵🏼,对古代文化的种种研究成果,除了肯定我们已经看到的创新点并为之鼓呼外🚨,我们更多的是期待。期待更多的学人,包括陈英杰君和我,不停地审视我们所处的领域🪄,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急需我们去为之努力做出新成果。

值此《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付梓之际,陈英杰君一再要我为之写序♑️,念我们相处数年切磋学问,不好推辞,写了上面一些话,权当序言。

张振林2008-8-28于广州中山大学之寓所

 

 

黄天树先生序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序

 

陈英杰博士2004年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后,到暨南大学中文系执教。他从广州跟我联系,希望到北京跟我作博士后研究。在商量博士后研究选题时,他原本想跟我学甲骨,从事甲骨文方面的研究课题,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我考虑,博士后流动站的研究工作时间只有短短的二年时间😖🤏🏽,恐怕时间上是不行的。而他在金文方面,曾师从中山大学张振林先生研读西周金文,金文根柢好。我建议他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样🛠🫒,就把博士后研究课题名称确定为《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

我认为🔈👱🏽‍♀️,西周青铜器作器用途铭辞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26万字)的基础上😝,历时数载,三易其稿,经过不断扩充修改,成为这部《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62万字),实属不易。这部学术专著将青铜器作器用途铭辞研究置于西周整个社会和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从爬梳金文原始资料入手🚁,结合传世文献,对作器用途铭辞性质🧏🏽‍♀️、铭辞文例、铭辞意义等作了全面细致的研究。过去虽然已有一些学者对此作过探讨,但是至今尚未见到全面系统和深入细致研究这一课题的专著🚵。这部学术专著填补了这一空白。从这部专著可以看出💆🏿‍♂️,作者引用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能做到择善而从,不但介绍了各家的有关意见,还有不少自己的创见🫰。这部书的优点之是一材料丰富👨‍👩‍👦,说明作者在金文原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读者只要略作翻阅就一目了然。现在🥣,他的研究专著《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一书即将付梓🦮👔,要我写几句话作序🫐。因此🐼,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谈谈金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任何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第一手原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其先决条件。金文研究工作的开展自然也不能例外🙎🏿‍♀️。据最新的统计,已出土的有铭文的先秦铜器大约有15000多件。,若以每件铜器10字计算,总字数已超过15万字❄️。这为我们研究西周时代的历史和语言提供了极其重要而又丰富的文字材料。我认为要利用金文资料作研究,必须首先作好金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琐碎繁重的工作。但是🍴,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则研究本身是无从入手的👨🏼‍🦰。目前,最重要的大型金文著录书是《殷周金文集成》(简称《集成》)。此书历时约20年,经过辨伪🙇‍♂️、校重、断代等一系列的整理工作之后才编纂完毕,从1984-1994年陆续出齐。《集成》是金文拓片(少量摹本)的集大成者🚔🫓,共收铜器11083件♗𓀖。《集成》加上近年出版的《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和《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艺文印书馆2006年)两部金文著录书🌬𓀘,有研究价值的金文资料基本上都搜罗在内。在此基础上👩🏿,随时补充新出土、新发现的资料。

金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大致有两种办法。

一、单件铜器

详细搜集每一件青铜器资料的各种资讯,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点,拓本和照片。每一件青铜器资料刊布的方法有彩照、拓本🦹🏿、摹本🦙。这三种著录方法各有优劣。研究者最好把这三种资料都加以搜集,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有些精美的彩色或黑白照片散见于各种书刊杂志或拍卖图录中,一有所见,随手写在《集成》等著录书的空白处🧑🏻‍✈️。研究者千万不能因为爱书而舍不得写之书眉🧑🏽‍🎓。还有所谓“立体拓”🫸👨🏿‍💻,即按照铜器各部位尺寸,审其向背🙎🏻,分轻重施墨,拓出有立体感的青铜器全图🛎。好的拓本是研究的基础🏨👠。应该随时随地注意搜集每一件青铜器好的拓本。好拓本字划清晰分明,适合于作研究字形结构的依据。

第二点,分国断代。郭沫若借鉴考古学中的类型学方法,根据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铭文的字体、内容等,对西周王朝的铜器进行了区分所属王世的研究,又对周代诸侯国的铜器(大部分属于东周时代)进行了分国的研究,撰成《两周金文辞大系》,创立了铜器断代的新体系。此后,经过唐兰、陈梦家、李学勤等诸多学者的继续努力,使铜器铭文的断代研究更加深化🏇🏽🏋🏻‍♀️。上述学者用以断代的方法是从铭文本身和铭文之间的联系去寻找证据🎟。首先找出时代确切的标准器💈,以此作为断代的基点,然后归纳与标准器有关联的诸器。这些关联,包括同作器者、同时人名🧼、同父祖关系👨🏼‍🚀、同族名🔊、同官名🏄🏿‍♂️🙍🏽、同事迹𓀋、同地名等🧛‍♀️。最后还要参考形制与花纹。由于上述这些关联🏃🏻,若干独立的西周铜器就可以联系起来。由于联系与组合🧑🏼‍🏭,不但可作为断代的标准⭐️👰🏿‍♀️,并从而使分散的铭文内容互相补充连串起来。上述这些有关材料要随手写在《集成》等著录书上。

第三点,各家考释。每一件青铜器的考释,有一些是有专门考释的论文💃🏼。论文可以查阅孙稚雏的《青铜器论文索引》(中华书局🧚🏻🐟,1986年)🙆🏿、张懋镕👼🏻、张仲立的《青铜器论文索引》(香港明石馆,2005年)等。此外👩‍🦰,有些考释散见于其他论文著作中,需要平时随手写在《集成》等著录书上👃。

第四点🚴🏿‍♀️,出土地点。青铜器是考古材料🫶,适用考古学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在判断青铜器铭文的性质和年代等问题上🧑‍🧒‍🧒,考古学的层位学、类型学等方法是很有力的手段。

此外🥝🦙,青铜器的其他各种资讯🥅,诸如流传经过💻、现藏何处、形制花纹🕴🏻、同文🔭🥭、辨伪等,都要及时抄录下来。这些日积月累的资料对论文的撰写以及今后的研究都是非常有用的。

二〰️、分类资料

青铜器分类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方法有二:

第一种按“字头”搜集资料🧕🏿。研究金文的学者,大多数自己手头都有一套辞例的索引,否则无法从事深入的研究。近几年,金文辞例索引工具书相继出版,大大方便了学者的研究🖍。例如:张亚初的《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是一部大型金文辞例索引工具书。该书按“字头”为单位把含有某一字的金文辞例编排到一起,这对排比分析同类辞例是很有用的。我们可以在《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的基础上🐪,随时订正旧资料的讹误🟢,增补新出土和新发现的资料🫵🏻,这对西周金文的研究极有实用价值👩‍🦯。

第二种按内容搜集资料🪯。西周金文的内容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各种🤽‍♂️:祭祀、战争、册命🏄🏽🪑、封建、商贾、讼狱🏫、记勋等📿。可以按上述内容分类来搜集资料🛩。有时一条材料多处都要采用🏋🏻,解决的办法:一是复写多份,分头粘贴🟧;二是一处为主,其他地方采用“另见”、“参见”的办法👏🏿🛐;三是自藏书,仅注出处页码🤲🏼;非自藏书或难找的书,一定要详记出处📜,以方便将来引用。

陈英杰博士研究金文多年,平时注意积累金文材料🤴。对于所搜集的金文资料,分门别类,归入自己熟悉的资料库里👨🏻‍🦲。到研究问题🟰、撰写论文的时候🐢,就可以从自己的纸质资料库和电脑资料库里随时调出有关材料⌨️🙋🏼,胪列排比❕,分析研究,非常便利🧖🏽‍♀️。通过对原始材料的排比🧛🏽‍♀️、归纳,有时,就有可能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有所创新。这就是所谓的 “厚积薄发”。陈英杰博士的《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一书,材料翔实👦🏿、内容充实🤦🏽‍♀️,多有创获🍊,这一方面跟他自己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是得益于平时对金文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黄天树

20081117

 

 

 

原博士后研究报告后记

 

如果加上博士阶段所作的工作👧🏿,拙著从选题到写成现在这个样子,前后经历了6年的时间。我想有必要对论文的写作过程作一个交待📂。

博士论文到答辩时写了26万字左右,答辩以后,修改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博士后报告初稿♙,电脑显示是62万多字。对于原博士论文,基本观点改动不是很多,材料上作了较大补充,每一部分的认识较之原来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化。

上编第六章《“子子孙孙”及其相关词句的讨论》写作最早🦨,完成于200378月间(《沈子它簋铭文补释》部分内容是从中抽出的)🧎。第三、四🙂‍↔️、五章完成于20041月(春节前),下编第六章《两周金文“器主曰”开篇铭辞研究》是其中的一节,但答辩本删掉了这部分内容。第二章《“用作”句及相关铭辞所含历史信息的考察》的部分结论也完成于此时(写了两万字,下编第四章《商代铜器铭文作器对象的考察》是从中抽出的),此章其他内容写于200678月间🕵🏼。下编第二章《金文中“君”字之意义及其相关问题探析》🏊🏻‍♂️🧵、第三章《谈金文中“辟”字的意义》、第五章《商代金文中之“女子”铭辞说略》完成于20051112月间🙏🏼。原博士论文内容的重订分别完成于200611🤬、12月间(上编第三章)和2007年的5月(上编绪论及第四、五章)。在主体内容完成后以及在修改过程中,不断有新成果、新材料公布🚶‍♂️,有些学者后于我发表了与我大致相同的见解,如“孝”的内涵问题、师钟与姬寏母豆的问题、“择其吉金”词句的地域性问题、西周铜器分商文化系统和周文化系统等🙂‍↕️,在不断翻阅材料时,也发现有的见解已有学者先我提出而我未能参考到的🫄🏻,如“女子”铭辞问题。根据这些成果,我不断地对论文进行删改🤹、补充,只要一时不公开出版🏊🏿🐉,这种删改🪭、补充的工作就会一直进行下去。

原博士论文曾呈送唐钰明、陈初生、张桂光、麦耘🧑🏽‍💻、陈伟武(五位先生是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唐先生是主席)、刘钊🍘、刘昭瑞、王彦坤📇、曾宪通、黄天树、冯蒸👰🏼、赵平安👷🏿‍♂️🥀、陈双新、陈剑等先生审正。从博士后报告抽出的《西周金文特异文例举例》一文在“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11月,广州)上宣读,会上并把《商代金文中之“女子”铭辞说略》一文呈送宋镇豪、刘钊、赵平安🍖、陈双新等先生。报告写作中,曾把部分内容呈送赵平安⚱️、陈双新、陈剑、王彦坤、朱承平等先生审阅,多有指正。有关音韵的问题得到刘淑学先生的不少帮助。这都使拙文避免了不少错漏。陈剑先生还不断惠寄来他的新作,使我及时吸收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部论文写得很艰辛🙋🏼‍♀️。

在我读博的最后一个学年🧏🏿‍♀️,200383日,我父亲出了车祸🤚🏻3️⃣,81日打来的电话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声音。父亲于2006210日(正月十三)凌晨115分离开人世。母亲替我承担了本该由我这个儿子承担的一切🏠🐊。在此也请父亲的在天之灵原谅儿子的不孝🧟‍♀️。

曾经的精神上的极度绝望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现在想来🧜🏽,仍然让我不寒而栗。

20047月我分配至暨南大学中文系工作,8月🤦🏼,爱人抛弃工作,带着儿子举家迁居广州,我们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可灾难又一次无情地降临。

2005524日👍🏼🧧,爱人被诊断为乳腺癌👮🏿‍♀️。那一天🛵🙆🏽‍♂️,我和岳父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最后是我们不愿意听到的结果。岳父抑制不住从胸底涌出的呜咽✤,老泪纵横🍓。妻被推出手术室时,眼神呆滞,眼角挂着泪滴,就在那剎那,我的泪水如决堤的海🚴🏿‍♀️。

20051212日妻结束全部的放🏙🦷、化疗,但一直到今年的2月份🚵🏽‍♂️,身体的各项指标纔达到正常。那段时间几乎三天两头跑医院,家中压抑着一种极其沉闷的气氛💁🏻‍♀️👁‍🗨。也很对不起儿子🧸🐻‍❄️,那一年不但没有人顾得上他,我们大人还不时把自己的情绪动辄强加给他,但愿他幼小的心灵不会记忆这些伤害🔽。

在这场灾难中🍝,我的同事、好友还有我的学生都向我伸出援助之手,我铭感于心。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除了父母之恩,其他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在此无法一一表述🚍。在求学道路上,我非常感谢我的硕士导师薛克谬先生🙍🏽、博士导师张振林先生🈂️、博士后导师黄天树先生。这三位先生性格有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也存在于我的身上。我从他们那里不但学到了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也得到了不少关于做人和治学的不言之教。读硕时期(1998.92001.6)👩🏻‍🎓,正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阶段👩🏼‍💼,薛师对我后来的治学以及为人处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我在此特别要向他表示感谢的👩‍✈️。博士阶段(2001.92004.6)入学不久,我就确立了先学老师的想法(这个想法也受到了唐钰明🩸、孙稚雏先生的影响)🙀,我系统收集张振林师的著作🏋️,细心籀读,抽绎先生治学精华🦣,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张振林先生学术述略》系列专文(《述略之一》已刊《中国文字》新32期)。张师和师母待我如子,在这遥远的异乡🚀,他们不但给予我经济上的很大帮助🧗🏻,从精神上也给了我巨大支撑🤹🏿‍♂️。毕业后✍️,我和张师、师母三四周不见面,师母就会打过电话来问,怎么那么长时间不过来。我和妻也是这样👱‍♂️,隔一段时间不去张师家🤭,就很惦记他们。在张师家,妻和师母做饭、聊天,张师和我纵谈学术,不断把他治学的方法和心得、学术主张和发现一点一滴地讲给我听。我想这就是学术的传承吧🤦🏿‍♀️。博士后阶段(2005.92007.9),我的初衷是想向黄天树师学习甲骨文🪈,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但黄师考虑到我的前期积絫和博士后研究时间紧迫的实际情况🧑🏽‍✈️,建议我继续博士阶段的研究。在此8️⃣,我非常感谢黄师对我的宽容,我也决心不让黄师失望。在和黄师的接触中🪇,我治学的境界又有了新的变化和提升🧑‍🦳,这已表现在博士后报告中。黄师对甲、金文及传世文献都非常熟悉🐥,而且眼光非常敏锐,对甲、金文资料都作了很深入的整理,我们面对面讨论时,黄师不时从书架上抽出一本本经过整理的各类专题的古文字资料。对于拙文,黄师从文字🧑🏽‍🦲、训诂👩🏻‍🎤、语法、历史、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因此🩳,这部论文应该是我和张师、黄师的共同成果,但由于我可能对老师的意见或者理解不透,甚或偏差🫲🏽,论文难免还存在着种种错误🦗,这些概由我个人负责🏯。

论文撰写过程中⛑,我同一个教研室的同事也是我的前辈――王彦坤先生🙆🏿‍♂️👌、朱承平先生(原文学院副院长兼系主任),还有教研室主任熊焰先生,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给予我很多关照,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刘淑学先生、陈双新先生🏊🏿‍♂️、陈剑先生多年来一直给予我学业上的帮助和鼓励,在此也请他们接受我的谢意。

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我在流动站研究期间,也正是她患病的时期,我缺少了对她的照顾🧛🏿‍♀️。岳父、岳母回去后,她就拖着病弱的身躯打点着这个家✤,我怕她劳累,但我一忙起来就放不下手头的工作🏃。如果我还不能作出一点成绩的话,第一个对不起的就是她。多年来,我未能带给她幸福的生活🌵↩️。我们用爱情的力量抗拒生活的艰辛🏍。

读释典,得诗一首,姑述于此👨‍🍼:

几度倚槛送斜晖,天涯客子梦魂飞。客路溪山何足恋,故乡风月唤子归。2007-5-17

记于暨南大学

 

 

 

出版后记

 

200799日上午,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通过由李家浩先生🤨、宋镇豪先生💪🏼、赵平安先生、朱凤瀚先生(朱先生是评议小组组长)和黄天树师组成的评议小组的评审,各位先生提出了很多细致而中肯的意见。从去年的九月份一直到今年的 116日,我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按照各位先生的意见以及新出材料和近出研究成果,对论文作了全面的修订🌬,而形成了现在这部书稿🫛。较之博士后报告,主要变动有以下几点:一是把原下编的第一章《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文例类纂》移到了现在的上编第七章,删掉了原附录《新出雕生尊补释》和《戎生编钟铭文补释》两节内容🦣;二是对上编第二章进行改写🧑🏽‍🎄,节的内容重新设置,增加了图表🕺🏿🧖🏻‍♀️;三是对上编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也作了不少删改和调整🩻。所引铭文资料的复核花费了很多时间🛼,上编第二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我们基本上对原材料作了逐条核对。

116日至94日、1015日至1110日,我对拙作又进行了两次修订🥱。这两次修订🌷,除正文的增删改订外,还增加了“补遗”和三个索引――“词语索引”、“青铜器器名索引”和“主要概念、论点索引”,三个索引具有互补性🌍。本书定稿后新发现的铭文材料和新出研究成果放进“补遗”中💖。书中所论及的语词和铭文📩,我基本上都为它们编制了索引,以便利用🧦。我在研究铭文过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其中有的是已为上述两个索引所涵盖但需要特别拈出的意见🧔🏿‍♀️👨🏻‍🎤,还有一些构成本书结构体系的术语𓀓,因此编制了“主要概念👳、论点索引”。

本书部分内容曾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学术研究》、《考古与文物》、《华夏考古》🏊🏽‍♀️、《北方论丛》、《中国历史文物》🤜🏼、《语言科学》、《古籍研究》、《古文字研究》、《中国文字研究》🌞、《汉字研究》、《中国文字》等刊物,在此感谢这些刊物给予的发表机会及其审稿专家的意见。好友朱湘军🎯、宋京松夫妇为多篇论文撰写了英文提要,在此向他们表示谢意。

本书写作中👩🏻‍🔧,刘雨、吴振武、施谢捷等先生曾就某个问题给予指教,在此请他们接受我的谢意。感谢王辉💂🏻‍♂️、董莲池、蔡哲茂、吴良宝、简欣仪等先生寄赠宝贵资料。

博士毕业那年🤾🏽‍♀️,很多同学都忙于找工作🚵‍♂️,而曾宪通老师很早就把我推荐到了暨南大学中文系,使我可以安心于论文的写作和修改,我在此再次向曾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他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我最大的帮助。

感谢暨南大学中文系的同事和我的学生们👱🏿,谢谢他们帮助我渡过最艰难的时期🧘🏿‍♀️。感谢现任中文系主任赵维江老师和他的爱人周尚玲医生,四年来👳‍♂️,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我们很多关心和帮助,赵老师去年上任后,就开始考虑为我爱人解决工作的问题🏊🏽,当我告诉他我要调离暨大时,他多次找我谈话,极力挽留🔬;当我决意离开时,他又多次出面帮我疏通关系🩰。我进暨大时,他们夫妇为我接风,我离开暨大时,他们为我送行。

感谢刘聪建先生和线装书局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感谢刘青女士和编校老师为之付出的辛劳。

张振林师和黄天树师拨冗赐序,在此谢谢二位恩师给予的鞭策和鼓励。二位恩师的序言依据的是博士后报告出站本*️⃣🧜,后来章节的设置以及用途铭辞内容的类别划分都有所更动😝,特此说明🏺。

虽然我一直不断对拙著进行修改,但肯定还存在着不少错误,学术研究永无止境🪭🪦,但人生苦短🐦‍⬛,本书的出版🥜,也算是对自己一段研究工作的交待。重要的文献和观点🚡,本书也一定遗漏很多,待以后有机会增补修正。

 

2008116日记于广州暨南大学

20081110日修订于北京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744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