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保训》解詁四則
(首發)
張崇禮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本文擬在諸位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保訓》的一些字詞和文句作進一步的解釋和疏通🫷🏼。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
“昔前人傳寶👨💻,必授之以誦💆🏽♀️。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
“誦”,原作“詷”🍝,《釋文》:“詷,《顧命》‘在後之侗’𓀐🌮,‘侗’馬本作‘詷’,與‘童’通🙉〽️,指幼稚童蒙。或説此處讀爲‘誦’。” [1]趙平安 先生認為“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大意是说我现在病得很重,恐怕不能完成把詷传给你这件事情。[2]廖名春先生認為“詷”是諸侯之共主,是天子。[3]子居先生訓“詷”為“共同”,認為“這裡是說前人臨終時有所訓命告誡,必會同臣屬、族人而后申言。 ”[4]陳偉先生釋為“諷”,訓為背誦義🟦。[5]
今按:《釋文》或說讀為“誦”可從。陳偉先生釋為“諷” ,亦通。“誦”和後文的“念”相呼應🏌️。“念”亦有背誦義。《漢書·張禹傳》:“初👨🏼🔬,禹爲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爲《論語章句》獻之……諸儒爲之語曰🎒:‘欲爲《論》🧑🏽🦲,念張文。’”王先謙補注引周壽昌曰🌉: “念,背誦也🤳🏽。今猶云讀書爲念書⭐️。”[6]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原來前人傳寶的時候,都是用背誦的形式。現在我病得太厲害了⏪,恐怕不能背誦完,只能以書冊的形式傳給你👨🏿🍳。
二
“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鬲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
“久”🥗,原作“舊”,李守奎先生認為可能應讀為“久”👨🏻💻, [7]沈培先生從之🧝🏿♂️。[8]“恐”🖌,廖名春先生認為當讀為“工”,義為擅長、善於;[9]李銳先生疑讀為“恭”。[10]
今按:“舊”讀為“久”👊🏿,和後文的“恐”正相呼應🎮,可從。《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舜久為小人,蓋無德行以名世,所以“恐”。“自稽厥志”的“志”,當訓為“德”🛌🏽。《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高誘注:“志,德也。”“自稽厥志”當是自省之意。《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釋文》連下文一起斷句作:“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并認為: “庶萬姓”指庶民百姓👨🏻🦳。“欲”,訓為“愿”。或說應讀為“俗”,指風俗習慣🟩。子居先生斷句作:“不諱于庶🤙🏻🧑🏽🏫,萬生之多🤏🏽,欲厥有施, 于上下遠邇”🕊🧞♀️。[11]
今按:“不違于庶”即與眾和同的意思🍙🚡,“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 ”當作一句讀🕵🏽♀️。“庶”,百姓;“萬姓”👩🏼🏭,萬民🧑🏼🌾。《書·立政》:“式商受命,奄甸萬姓👨🏼🌾🧌。”如“庶萬姓”作一句讀,語義重複,不辭🪹🏄♀️。“之”, 連詞。相當於“則”🈴。《詩·鄘風·鶉之奔奔》🤽🏽♀️:“鶉之奔奔,鵲之彊彊。”毛傳😹:“鶉則奔奔,鵲則彊彊然。”《左傳·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呂氏春秋·功名》🧓🏿:“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12]“厥”,其,指舜。
舜“不違于庶”,與民和同,民眾則希望舜能夠廣施德澤𓀒,也就是希望舜能夠居上位、施仁政于民。所以“迺易位”,意即舜受到民眾擁戴👨🏼🎓,由小人而居上位♉️。
“易位”之後的“邇稽測”究竟應該如何訓釋及斷句,學者們有多種不同的意見,不具引𓀃。我們自己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看法,故暫以“易位”為句👿。
三
“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服惟允🫳🏻📄。”
《釋文》🎦:“覍”🧲,讀為“變”✂️。“身”,自己📲。“茲”,通 “滋”,意為益🏇🏻。“備”🧙🏼♀️,《說文》:“慎也。”“允”📚,《釋詁》:“信也💆🏼♀️。”“滋備惟允”即益慎與信🧖🏼♀️💁🏻♀️。 林志鵬先生認為“身茲服惟允”謂舜躬服中道益信益誠🙀。[13]趙平安先生認為“言”指政令💹、号令,“言不易实覍名”是说政令不违背中的精神💁🏻。[14]李銳先生疑“身茲(滋)備惟允”當讀為“身滋服,惟允。”[15]孫飛燕先生將簡文理解為舜在得到中道之後,言語不變易名實,愈發躬行誠信😜。
今按:除“茲”的訓釋外🔝,我們同意孫飛燕先生對簡文的理解🤐。“言”🙍🏽,當訓為一般的言語義。“服”👩🏽🦱,當從李銳先生讀🧏♂️,訓為“行”。“茲”,當如字讀,訓為 “此”🧘🏻,指示代詞。“身茲服惟允”是一個結構比較特殊的強調句式📛。我們可以比較“惟德是依”、“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用指示代詞“是”復指的賓語前置句式。古漢語中和“是”起相同語法作用的指示代詞常見的還有“之”📜、“斯”等👨🏻🦽➡️。我們認為簡文中“茲”的作用應該和“是”相同,只不過可能是因為前面還有主語“身”的緣故𓀁🖕🏿,“惟允”沒有前置罷了。“身茲服惟允”是說舜惟信是行,也就是只行誠信的意思。
“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服惟允”🐇,從言和行兩個方面描述了舜“得中”之後的表現🐺,概括起來可以說是“言行皆誠”。這和《中庸》對 “中道”的相關論述比較符合🙋🏽: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讀去聲)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𓀋,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從簡文舜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和“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服惟允”的描述來看,都和《中庸》的思想比較吻合。目前學術界對《保訓》“中”的理解分歧較大🤵🏻,我們這裡不厭其煩地徵引《中庸》的相關論述🈯️,就是希望能為整理者把“中”理解為“中道”提供一些佐證。
四
“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攸矣,不及爾身受大命。”
《釋文》:“卣”,通“由”字👳🏼♂️💂🏽♀️。李銳先生認為:從上下文“今汝祗備(服)毋解(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來看😏,“矣”當讀為“疑”🧖🏻♂️。《六韜·文韜·守土》:“敬之勿疑”。此處“其”之義為若👰🏻♀️。或說“
矣”讀為“猶疑”➝。[16]
今按:“卣”字上博簡《緇衣》和《周易》屢見🤵🏿♂️,今本都作“攸”🫶🏼。簡文的“卣”依例亦當讀作“攸”👨🏻🦳。“攸”有鬆弛、鬆懈義。《墨子·尚賢下》:“其所罰者🛌🏼🤌🏿,亦無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體🔻。”“攸”與“解”對言為文,和簡文相同🦻🏻。“其”,李銳先生訓為“若”📇,可從🙋🏽。“矣”,語氣詞🟠。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現在要敬行中道🫰,不要鬆懈🫸🧙🏽,如果有所鬆懈,你就不能受命為天子。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73-75頁💂🏽♀️。本文簡稱為《釋文》,除了特殊說明的字,都從《釋文》,不再重複出注。
[2] 趙平安:《關於<保訓>“中”的幾點意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首發💂🏻♂️,2009/06/25🎽。
[3]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續》,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首發, 2009/06/17。
[4] 子居:《清華簡〈保訓〉解析》,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首發,2009/07/08。
[5] 陳偉🙂↔️:《<保訓>詞句解讀》🧑🦯➡️,簡帛網首發👩👩👧🐱,2009/07/13🤹🏿。
[6]《漢語大詞典》7卷421頁“念”字條義項7。
[7] 劉國忠、陳穎飛🧚♀️🤙🏿:《清華簡〈保訓〉座談會紀要》,《光明日報》6月29日國學版。
[8] 沈培:《清華簡<保訓>釋字一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首發🖲, 2009/07/15。
[9] 同注3
[10] 李銳🍓🐻❄️:《讀<保訓>劄記》,清華大學簡帛研究網首發💃🏻,2009/06/17🧆👳🏿。
[11] 同注4。
[12] 《漢語大詞典》1卷676頁“之”字條義項19。
[13] 林志鵬⛈:《清華大學所藏楚竹書<保訓>管窺》,簡帛網首發👨🏻🚒, 2009/04/21。
[14] 同注2。
[15] 同注7。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原來前人傳寶的時候🆒,都是用背誦的形式。現在我病得太厲害了🧑,恐怕不能背誦完🍓🖕🏿,只能以書冊的形式傳給你🏃♀️。
抱歉,此说不是很懂?既然无法言语📭,又何能写书?如原本即有书,又何需口诵?
《墨子·尚賢下》:“其所罰者,亦無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體🤾🏻💇🏼♂️。
此攸實為悠😍☝🏻,悠忽也👰🏿♀️。見孫詒讓《閒詁》
“昔前人傳寶🧑🏿🏭,必授之以誦。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 偶怀疑这里的“念”,是“思虑、考虑”之义。《逸周书·本典》“非不念,念而不知”,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念🧎🏻♂️,虑也👩🦯𓀀。”“恐弗念终”的“终”,当是指西周王业之善终,也就是西周受天命之后的最终结果。因为周文王受天命还不到十年🈳,现在病情加重🤽♀️,很快就要去世了🕣↪️。若去世则不能继续为西周受天命而最终一统天下的事业谋虑🖐🏼,所以说“恐弗念终”,即“恐怕不能继续谋虑西周王业以至最后”🙇🏽♂️。 这样🤰,全句就可以理解为🧎🏻♀️➡️: 过去👳♀️,前人传授大宝之位的时候,一定要将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