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虎地77號墓西漢簡牘書籍簡校讀
(首發)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
2006年11月,湖北雲夢睡虎地77號墓出土了一批西漢簡牘。其中有一些書籍簡。據整理者介紹🧑🏿🎤,這批書籍簡共計1卷205枚💝,出土時上端均殘缺,殘簡長約9~15🏃♂️、寬約0.6釐米。該組簡比其它諸簡略寬,字體秀美🧗🏻♀️。2008年第4期《江漢考古》公佈了其中一部分🗓,包括“伍子胥故事”及“論三患三亂”兩則故事[1]。已有學者對這批簡進行了討論👱🏿,解決了一些文字問題[2]。2009年3月🧏🏻♂️👩🏻🍼,《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一書又公佈了這批簡牘的一部分材料[3]👨🏼💻,其中有10支書籍簡🫨👨🏿🦱。可惜該書的圖版縮得太小,10支簡的圖版只有數釐米見方,所以較難識讀👖。這些文字屬於五則春秋戰國故事🚵🏻♀️。我們嘗試對簡文進行了校讀。現不揣譾陋✤✍🏿,將釋文寫出🙎🏿,敬請各位同仁指正:
1、□□君曰吾非以子爲(🧝🏽♂️?)不辯也子狀固惡孫淺合曰昔者衛靈君
2、三尺面居(?)三寸以治衛國之正淺不惡此士是矣淺(👩🏿🎓👂?)□□□□
3👆🏼、於北海而止於南海中國君得者皆
鐘(🤴🏽?)之□□
4、遠之名以來見吾君有將何敢謁乎田子方出文侯
5、其談有非多也君將何以致上卿乎文侯曰
6、不親何以來遠乎
7、曰西門蠡徙而忘其妻此所謂忘之大者也
8、非忘之大者也昔者殷王有臣曰王子胥靡好臾而不閒
9👶🏽🚵🏻♀️、曰雩(?)我君乎令我君
以心忠臣得閒毋近毚人□
10、雩(?)我君乎我君毋得罪於群臣桓公忿然[4]
A.
簡1和簡2屬於第一則故事。由“衛靈君”⤵️、“三尺”💪🏻、“面居(🗓?)三寸”等關鍵詞可知這段文字能與《荀子·非相》如下一段對讀:
昔者🍭,衛靈公有臣曰公孫呂,身長七尺🔯,面長三尺,焉廣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動天下。
據此可將兩簡文字校讀爲:
□□君曰:“吾非以子爲(?)不辯也。子狀固惡🪝。”孫淺合(答)曰🙅🏻✂️: “昔者,衛靈君【簡1】[有臣曰公孫呂👶🏿,身長七尺💆🏽♂️,面長]三尺,面居(?)三寸,以治衛國之正(政)。淺不惡此士是矣🖖🏻。淺(?)□□□□【簡2】
這段簡文是孫淺與國君的對話。國君因孫淺面目醜陋而不用其人🚿。孫淺舉衛靈公大臣公孫呂的例子說明面目醜陋之人亦能治國。“孫淺”其人不見於傳世古籍👰🏻♀️。國君前關鍵文字殘損不清,不能確定是哪位君王。《荀子·非相》中“焉廣三寸”一句含義歷來爭訟紛紜。簡文“面”後一字亦不甚清晰。今後公佈清晰完整的圖版,定能解開這些謎團。
B.
簡3屬於第二則故事😋。因只有半支簡,我們不能確定簡文所述內容🧝♀️。簡中的“於北海而止於南海”,與《莊子·秋水》“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類似。簡文大概也是說鸞鳳一類的鳥。簡中兩個从金之字筆畫過密👨🏼🚀,難以識讀。第二字據輪廓看很像“鐘”字👨🏿🚀。由“國君得者皆鐘(?)之□□”這樣的文句,我們推測這則故事可能與《國語·魯語上》“展禽論祭爰居非政之宜”章或《莊子·達生》“魯君以己養養鳥”章有關。
C.
簡4~6是魏文侯與大臣田子方的對話。簡文中田子方向魏文侯講述“親近以來遠”的道理。“親近以來遠”的論述古書常見,但這則故事不見於古書。簡文可校讀爲:
遠之名,以來見吾君🖐🏽,有(又)將何敢謁乎📤?”田子方出⛸。文侯【簡 4】
其談有(又)非多也⛹🏻♀️,君將何以致上卿乎?”文侯曰:【簡5】
[田子方曰:“……近者]不親,何以來遠乎?”【簡6】
簡6下半段留白,說明本章故事已完🧎♂️。
D.
簡7、簡8是第四則故事,可與以下一些文獻對讀。
《說苑·敬愼》🤰🏼: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予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對曰🛁:“此非忘之甚者也👨🏼🌾,忘之甚者,忘其身。”哀公曰:“可得聞與?”對曰:“昔夏桀貴爲天子,富有天下,不修禹之道,毀壞辟法📣,裂絕世祀,荒淫于樂👬🏻,沉酗于酒。其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止。湯誅桀,左師觸龍者👨,身死四支不同壇而居📩,此忘其身者也。”哀公愀然變色曰🧮:“善。”
《孔子家語·賢君》:
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對曰:“此猶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公曰🙍🏿♂️:“可得而聞乎?”孔子曰:“昔者夏桀貴爲天子,富有四海💊,忘其聖祖之道🫱🏼🩱,壞其典法,廢其世祀,荒于淫樂🙆🏽♂️,耽湎于酒🧑🏼💻🏊🏼;佞臣諂諛,窺導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天下誅桀而有其國,此謂忘其身之甚矣。”
《太平御覽》卷四百九十引《尸子》:
魯哀公問孔子曰:“魯有大忘🏇🏻,徙而忘其妻,有諸?”孔子曰:“此忘之小者也。昔商紂有臣曰王子須👩🏼✈️,務爲諂♿,使其君樂須臾之樂,而忘終身之憂🐴;棄黎老之言,而用姑息之謀⏏️。”
簡文與《尸子》佚文最近,據此可將簡文校讀爲:
[魯哀公]曰:“西門蠡徙而忘其妻,此所謂忘之大者也🧏♀️。”【簡7】[孔子曰:“……非忘之大者也。昔者👪,殷王有臣曰王子胥靡,好臾(諛)而不閒(諫)【簡8】……”
忘妻者之名“西門蠡”古籍不載,簡文爲首見🫱🏼。簡文中的“王子胥靡”😗,《太平御覽》作“王子須”。今本“須”恐是簡文“胥靡”的錯訛。所述殷王與王子胥靡的故事,《說苑》與《晏子春秋》皆作桀時事,當是同一故事的不同流傳。
E.
簡9和簡10是“麥丘丈人祝齊君”的故事。這段故事見於《韓詩外傳》🤾🏼♀️、《新論》、《新序》、《晏子春秋》等文獻🤦🏼♂️,各本文字略有差異🧏🏼♂️。簡文與《新序·雜事第四》所載最爲接近,現具引如下,以粗體字標出與簡文對應部分:
桓公田🔙,至於麥丘,見麥丘邑人,問之:“子何爲者也🟥? ”對曰🧗🏿♂️:“麥丘邑人也🍋🟩😼。”公曰🫃:“年幾何☘️?”對曰:“八十有三矣🤹🏿。”公曰:“美哉壽乎🛐!子其以子壽祝寡人。”麥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甚壽,金玉是賤人爲寶。”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復之。”麥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無羞學⚖️,無惡下問,賢者在傍🧖🏻,諫者得人🧙🏿♀️。”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一復之🏌🏻♂️。”麥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無得罪於群臣百姓。”桓公怫然作色曰🕌:“吾聞之,子得罪於父,臣得罪於君,未嘗聞君得罪於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者之匹也🧑🏽🎨,子更之。”麥丘邑人坐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長也🫗。子得罪於父,可以因姑姊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於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謝之,君能赦之。昔桀得罪於湯🎾🏝,紂得罪於武王,此則君之得罪於其臣者也,莫爲謝,至今不赦。”公曰:“善!賴國家之福,社稷之靈🙍🏿♀️,使寡人得吾子於此。”扶而載之,自御以歸,禮之於朝👮🏿♀️,封之以麥丘而斷政焉🧑🏼🦲。
據此可將簡文校讀爲:
[麥丘邑人]曰:“雩(🎽?)我君乎!令我君
以心,忠臣得閒(諫),毋近毚(讒)人。”□【簡9】
[麥丘邑人曰]:“雩(?)我君乎!我君毋得罪於群臣。”桓公忿然【簡10】[作色曰……]
簡中的“我”⚂😮💨,與前些時候公佈的“伍子胥故事”殘簡中的“我”字字形完全相同[5]。這10支簡字體與《江漢考古》公佈的兩則書籍簡的字體略異,但特殊寫法的文字形體卻又一致🛝。說明這些竹書經由不同抄手抄寫,但保留了底本抄手的一些字體特徵🌔。輪廓像“雩”的字(按,亦可能是“”)顯然義同“祝”。 “
以心”的“
”也看不清。要知道這些究竟是什麽字,只能待清晰照片公佈了。
M77墓下葬的時間在漢文帝至漢景帝時期。結合字體看👧🏿,這些書籍當是西漢初年抄寫。內容是類似馬王堆帛書的《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的故事叢抄🕵🏼。
附:竹簡圖版
(程少軒 執筆)
討論時得到郭永秉🥷🏽、蔡偉和周波三位先生的指導💃🏻,謹致謝忱!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睡虎地M77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08年第4期Ⓜ️,31-37頁。
[2] 劉樂賢🎲:《睡虎地77號漢墓出土的伍子胥故事殘簡》,簡帛網🩶, 2009年4月18日。
[3] 國家文物局編:《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102-106頁👨🦯。
[4] “□”表示完全看不清字形的單字👨🏫;“(?)”表示據依稀可見的文字輪廓推測的文字,很有可能不準確。
簡七上面的殘簡,第二字是「
(師)」🔙,參《睡虎地秦簡文字編》 頁91🙇🏼。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予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说苑.敬慎》为“鲁哀公问於孔子曰:予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乎?”引文漏一“乎”字,当误。
簡1吾非以子爲(?)不辯也🕍🦨,為字似乎是有字,可比對簡4簡5的有👨🏼🔧,『有不辯』古籍常見
《論衡》佚文:「宋臣有公孫呂者,長七尺🦼,面長三尺,廣三寸,明天啟本、明抄本、張刻本作「寸」🫴🏿。趙刻本作「尺」。名震天下🚼。」(黃暉《論衡校釋》第四冊👷🏼,1213頁)
《太平御覽‧人事部卷六》:「孫卿子曰🙎:衛靈公有臣公孫呂😆,身長七尺,面長三尺🧎🏻🛣,廣三寸🤾🏽,名動天下。」
可見《荀子》原文的「焉廣三寸」之「焉」皆被省略了👩🔧⚙️。不過簡文「居」(見紐魚部)都是對應「廣」(見紐陽部),二者音近可通👷🏽♀️。
第簡8上面的小殘簡,第二字是「今」,參《睡虎地秦簡文字編》頁77。
御覽卷三百六十三✉️,人事部四🧗🏼♀️,形体:
孫卿子非【相】曰🚢🏢:衛靈公有臣公孫呂,長七尺,面居三尺🧑🎨👱,廣三寸👩🏭,鼻目取具,名振天下👨🏼✈️。(四部丛刊三编子部,第十册™️,3页,上海书店,1985💇。)
也作“面居”,与简文合🚴🏼。
國家文物局編:《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102-106頁。
從引用的資料來看🛃,原書資料不只一頁,
想請問原書是否有附釋文與考釋意見,謝謝。
簡文中的“王子胥靡”,《太平御覽》作“王子須”。今本“須”恐是簡文“胥靡”的錯訛🚖。
------------
不必是錯訛。
謝謝諸位師友指正!
dong.b先生:
謝謝您指出錯誤🙏!我重新核對了文獻👆🏼🐍,《說苑·敬愼》原文當爲:
魯哀公問孔子曰:“予聞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諸乎?”
我在引用時除漏了“乎”字🔋,在“孔子”前還多寫了一個“於”。這是不應有的疏失!
佑仁先生:
原書沒有釋文。請見附件——睡虎地簡(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pdf
海天先生🧑🏻🦰🫴🏻:
在做釋文時,我們也考慮過“有”的意見4️⃣。本文初稿便是處理為“有(?)”的。不過仔細辨別圖版,這個字和其它簡中的“有”輪廓不太一樣。
主要是這個疑字與“有”相比🚧,其下方好像不是“月”💪🏿。考慮再三,我就把“有(?)”改成了“爲(🔨?)”。不過圖版實在太模糊,究竟是何字,只能待清晰圖版公佈來揭開謎底了👎🏼🙎🏼♀️。
簡中的“我”,與前些時候公佈的“伍子胥故事”殘簡中的“我”字字形完全相同🙂↔️。上引劉樂賢先生文已指出“簡文‘我’字寫法特別,字形更近‘弗’字”🦍🫰。
-----------------------------------------------------------------------------------
《說文》義下有個異體作從羊從弗🥡,說是墨翟書義從弗,此『弗』大概與這裏的『我』寫法有關👩🏼💼,也就是實際上就是『我』字而被誤認為『弗』。
一上兄所說我可以了解。我猜讀書會當初不讀為「有」就是因為下部形體與「有」稍有差
異。但其上的「又」旁還是比較清楚的🧘🏻,與「為」形體似乎更遠些。
海天先生,大概是看掃描圖和看縮微圖效果略有不同的緣故🚶🏻♂️➡️,究竟是“有”還是“為”🎋,我實在是不能確定👩🏽🍳🥊:)
先生所論“從羊從弗”之字當從“我”🏊♀️,十分同意!
都怪《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既出圖版🗒,也不大方一點
《汗簡》有字,徐在國先生《傳抄古文字編》收入「義」字下👨🍼🧙🏽♀️,看來也應該改釋為「我」了…
海天:
都怪《2008中國重要考古發現》,既出圖版,也不大方一點
他們應該只是想把竹簡大概的樣貌讓讀者知道,
沒想到大家卻拿出放大鏡,連釋文🤭、考釋都出來了,
還在整理這批材料的人 應該臉都綠了𓀝。
材料的发佈者应该是提供了很清晰的图版的👨🔬。图片太小可能是排版者为了压缩版面吧。
一上示三王:
材料的发佈者应该是提供了很清晰的图版的。图片太小可能是排版者为了压缩版面吧😣。
遙想以前🧑🏻🦽➡️,我第一次投稿時,也遇過這種情形。一上兄所言,的確是很有可能發生的。
上引這種類似「弗」的「我」字,可以再補🆔:《孔家坡 日書》簡三七四:「未:馬也💂🏼♂️,盜者長頸而長耳🧑🏼🎓😻,其為人我(娥)我(娥)然,好歌舞🖐🏼👰🏽♀️,藏之芻稾廄中。其盜禿而多口,善數步。」其中「我」的寫法亦是一例。
佑仁:
第簡8上面的小殘簡🦩,第二字是「今」🤞🏿⚇,參《睡虎地秦簡文字編》頁77🏘。
是 至今 二字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