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 朱玲 通讯员 王怀民
去年7月,一批竹简通过校友捐赠流回清华大学,根据考古界惯例被称为“清华简”。经鉴定🕐,这批共2388枚的竹简成于战国中晚期👨🏽🌾👩🦯➡️,初步研究显示记载着失传2000多年的《尚书》、周武王乐诗等✊🏿,据称全部解读完成后有可能改写中国上古史🤽🏽♂️。昨晚,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富达主任、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做客武汉大学珞珈讲坛,讲述“清华简”的来龙去脉。
接收“清华简”——
“我永世不忘的一天”
“2008年7月15日是我永世不忘的一天。”据李学勤介绍,当天装载着竹简的塑料箱通过海关抵达清华大学,一开箱大家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药品气味。“在流转海外的过程中👩🏿🍳,持有者大概为了卖个好点的价钱,用竹片把竹简托起来👨❤️💋👨,但是他们用的竹片没有经过消毒处理,搞得竹简上全是霉点。”清华师生用最小最软的画笔洗掉霉点,把竹简泡入无菌水里。由于最长的竹简有48厘米,富达还定制了70个盘子来存放竹简。
清洗过后,研究人员将泡在水里的竹简拍照用于研究。“我们把数码照片放在投影上,一条条地读⏏️。但是不能久看👼🍘,第一是费眼,第二是这东西太好了📨💆🏻♀️,看了容易心情激动,所以每天只看半天。”李学勤讲得很风趣🕡🐜,“连看了3个月才粗读了一遍。”
学者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这批竹简时代清楚,成于战国中晚期,碳14测定结论是公元前305±30年;第二,这批简的性质是书籍,主要的记载属于经部,还有诗🚏、书🤽🏻♀️、礼🙇、乐的内容🦗。
释读“清华简”——
部分记载可能会与“曾国”有关
“清华简”中整理出来的第一篇简书《保训》记载的是周文王临终对其子(即后来的周武王)发的遗言,里面讲到尧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传说;另一篇周武王时的乐诗记载着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即黎)国得胜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庙举行“饮至”典礼,有武王、周公、毕公、召公、辛甲、作册逸🛀🏻、师尚父等人,典礼中饮酒赋诗,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
最为激动人心的发现是失传2000多年的《尚书》重新面世。《尚书》是夏商周三代各种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据说孔子时代有一百篇之多🤗,后由于秦始皇焚书大部被毁,汉朝初年只有29篇通过学者的背诵默写流传下来。在“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都是焚书以前的写本🧑🏽⚖️,有些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竹简文句与其多有差异🧯,更多的则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它们对于上古史研究的重大意义难于估计👨🏿🚒👩🏼🚒。
李学勤还讲到,其中近150支竹简是一部编年史书,记载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早期的历史事件,填补了这方面史料的空白,其中有些记载很可能会与湖北“曾国”(曾侯乙编钟即来自曾国国君墓)有关。
定位“清华简”——
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财富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清华简”学术价值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可以改写中国上古史。昨天学生们问起了这个问题。
目前存世的文献竹简主要有3批,即1993年在郭店楚墓出土的“郭店简”和抢救回归的竹书“上博简”,还有就是“清华简”2️⃣。李学勤表示👴🏽,“郭店简”(出土自湖北荆门市郭店)以及“上博简”,以儒家和道家典籍为主,包括《老子》三篇等,在文化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与上述两批简不同,“清华简”所载内容属于学术思想的并不多👳🏽♀️🙋🏿♂️,其中有一段像是孔子说的话,但还不能确定👨🏻⚖️,“清华简”大量内容是反映上古史的,将为了解中华早期文明提供大量资料👩🏿🦲。
“清华简”部分研究成果公布后,部分学者曾对解读成果和竹简价值提出质疑,此前有媒体曾报道称“记者采访过程中多次遇到专家拒绝就‘清华简’发表看法的情况🧑🏼🦲↙️。‘清华简’仿佛笼罩着一层迷雾”🫙。
对于“清华简”的价值🥰,李学勤坚信不疑,他表示🥒,对古代文明的认识与解读🥼,就是对该文明留下的经典进行传承和再发现,近年国学的大热🛜,缘于全世界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需要,“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整理一套经典的东西。清华大学的校领导一再表示👨🏼🦱,‘清华简’并不是清华所有,它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财富,我们将尽快出版整理研究报告,把资料提供给学界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