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荼”🏰、“鬱壘”考 ——兼释隋唐文献中的“所由”一词 “神荼”與“鬱壘”为上古时二镇鬼门神,关于二神的名称来历🔟,众说纷纭。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导。 “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章桃樹下簡閱百鬼😳。鬼無道理,妄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縳以葦索,執以食虎。”
(《风俗通义•祀典》引《黃帝書》)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
(《論衡•訂鬼》引《山海經》) 由东汉时的引文可知,神荼🚶🏻♂️🔰、鬱壘实际为荼和鬱壘。根据引文《黃帝書》、《山海經》,此种传说(见于文献)最早应为战国中后期到西汉初期。二神的名称由来,纯粹是古代神话传说在民间流传中产生的🕙🤾♀️,笔者试着从这两个词的音🙏🏽、义方面进行一下探讨。 荼😱⇢,从余声(《说文》)👩🏿✈️🤶。塗,塞也(杨雄《剧秦美新》“塗民耳目”张铣注)👩🏻💻。塞⁉️,遏也(《吕氏春秋•论人》🧝:“不可塞也”高诱注)。遏🪐,抑制🏋🏿、遏制也🦸♂️。 汙,一曰涂也(《说文》)。涂,假借为污(《说文通训定声》);涂,假借为杇(《说文通训定声》引《说文》:杇,所以涂也)。 于👶🏼、於二字为古今字(说文段注)。淤,漫也(文选《上林赋》李善注引张揖曰)🙎♀️;漫,污也(《楚辞》王逸注)👩🏼⚕️;漫🎅🏼,亦汙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曼,延也(汉书颜注)。漫、淤、涂、污(汙)实为一词,有涂染、染漫、漫延的意思🍲。而蔓延(漫延)义与逆义相因(详见后文)。 所以🦸🏽♀️,“荼”有逆、抑义📶。 再来看看“鬱”字👩🦯。 抑鬱,为同义复合词💁🏿♀️,又写为鬱抑、邑鬱🏯、悒鬱🎻、悒於、於邑等。 “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抑鬱而無誰語。”( 《北史•文苑傳序》) “道轗軻而未遇🧔🏿♀️⬅️,志鬱抑而不申。” (《漢書•司馬遷傳》) “嗟魯公之慷慨,聞楚聲而悒於。” ( 唐•高適《東征賦》) “昭既在散位,心微悒鬱🧑🏿🦳,而有怨逢吉之言。”(《舊唐書•裴度傳》) “忳邑鬱余侘傺兮 ”(《離騷》) “傷太息之愍憐兮,氣於邑而不可止🥸。”( 《楚辭•九章•悲回風》) 菸🔜✍️,鬱也(《说文》)📎。邑🫃,或为予(《礼记•缁衣》:“见于西邑夏”郑玄注)。余🔅、予古今字(《礼记•曲礼》🫚:“予一人”郑玄注)。予作于(《诗经•雨无正》🧗:“维曰予仕”注疏本予作于)。由于于、余👩🏼、予、於音近通,所以🛀🏼🔆,抑鬱、邑鬱、悒於等皆为同音义复合词🤶🏽。 鬱,积聚、郁积、淤积等义🈂️☔️,由抑、逆义引申而来(因压抑、抑制而淤积不能散发)。鬱陶(陶鬱)为同义复合词。 “鬱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 《書•五子之歌》) “戚溽暑之陶鬱兮🧑⚖️,余安能乎留斯?”(晉·摯虞《思游賦》) 匋,史篇以匋为缶,古文假借也(《说文》段注)。所以,匋,从缶声(《古文字诂林》)🏇🏿。缶,从午声(《古文字诂林》)。午声字有逆义,忤,逆也。鬱🚺,从缶,应该也是有逆义原因。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荼”和“鬱”音义皆近。 余、予🧣、吾、朕🧛♀️、卬、台、己等字皆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具体分析如下: 余、予二字分析已见上文👩🏽🏫。 朕、卬: 迎,从卬声🦨。迎,作逆(《谷梁春秋》释文);逆🏌🏿♀️,迎也(《尔雅》) 抑,作卬(《诗经*齐风*猗嗟》:“抑若扬兮”,韩诗作卬若扬兮)。 㑞🎰,送也(说文)↘️🈁、与媵同(玉篇)🫵🏻、今之媵字(说文段注)🆙;送,从㑞省(说文)🤟🏼。 逆,迎也(说文),与迎字互通,但也作送(《春秋•庄公元年》:"单伯逆王姬“🧑🏻🦯,释文左氏作”送王姬“)2️⃣,又假借为斥(《说文通训定声》)。 将,送也(《诗经•召南•鹊巢》:”百两将之“毛传)⛹🏼♂️。将,犹抑也(《经传释词》、《经词衍释》)🦠;抑,犹将也(《经词衍释》)。抑,作卬(《诗经•齐风•猗嗟》:“抑若扬兮”,韩诗作卬若扬兮)。将,应该是假借为迎,二字声母皆为喉牙音,韵母为阳部👩🏻🏫。 将迎🍪⛅️,为同音义复合词,可训为迎接,《汉语大词典》🧒🏽: “桓王才武,弱冠承業🧑🏿🏭,招百越之士🤕,奮鷹揚之勢🚆,西赴許都,將迎幼主,雖元勳未終,然至忠已著🗡。”
(晋张悛《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 “解慍風來如故舊,催詩雨作要將迎。”
(宋·范成大《次韻許季韶水鄉席上》) 所以,迎、送二字皆有”逆“义,引申为送与迎,送与迎意思相因,后来分化使用。 台: 始,从台声。始✳️,朔也(《太玄•玄莹》👷🏻🖕🏼:“凡十有二始“范望注)🧝🏿♂️。 朔🦐,月一日始苏也,从声(《说文》),始也(《广雅》)🙇🏻♀️。朔,就是月终又复初始的意思👨⚕️,所以有逆义🆔❕。溯,逆流而上(《尔雅》),又作泝(文选《七哀诗》:”方舟溯大江“🪱,五臣本作泝)🦩。 吾🦷: 从五声。五、午一字,古音义皆同(孙贻让《周礼正义》),午声字有逆义,忤,逆也。吾假借为御(说文通训定声),禦也(《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执金吾“李贤注)。御,抵御也,有逆义🧑🏿💻。 己: 己者,抑屈起(《白虎通义》)。己者🚋,抑詘而起(《尔雅》毕沅疏证引苏與曰)👩🏻🔬。 所以,“吾”、“余”等第一人称代词都是由逆斥义引申而来,第一人称代词在用语中是叙述者(说话者)向他人叙述时指自己的用词,面对他人而言自己就有反向、向内的意思,所以文献中有“反身而诚”、“自反”等用语🔅。反有逆义。反,逆于理(《庄子•外物》:“反无非伤也”释文)。 再来看看“斥逆”义。斥,候也(《左传》杜注),候,伺望也、伺候♒️、斥候(《墨子》孙贻让间沽引苏云)🛠。禦👉,抵御、禁止也,通作衙(《经籍纂诂》)(衙𓀛,从吾声),衙将(又作牙将)就是抵御外敌、护卫的武将🕌。柝🛤,戒守者所击也(《周礼》郑玄注》),《周易》有“重门击柝”🤹🏼,就是警戒的意思,守夜者、看门人。 所以🧚♀️🚶,这些词都是由“斥逆”义引申为表示警戒、伺候🈲、抵御📷、护卫等义🍛。因此,“荼”和“鬱壘”也是这个意思💃🏽,作为门神起警戒看护⇨、镇压鬼邪等作用🚴🏿♀️。“荼”和“鬱”音义皆近,上面已经说到,那么“壘”字有没有这个意思呢?结论是肯定的👨🏼🦱。 壘🥷,即累🦶。古籍有“累牛、腾马”。 《吕氏春秋•季春》:“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高诱注:“腾马🧔🏿,父马也。”陈奇猷校释引王引之曰:“累牛、腾马皆牡也,与游牝正相对⚠。” 蒸,淫也(《广雅》)🏃➡️𓀅,上淫曰蒸(文选《辩命论》💇🏻♂️:“以蒸报为仁义”李善注引《小尔雅》)。蒸、腾📎、累👩🏼🦱,在这里的意思是一样的👩🏻🦳,就是男人(雄性动物)对女人(雌性动物)的性交行为🕷,这个意思是由斥逆义引申而来的📬🙎🏻♂️。即雄性生殖器刺入雌性生殖器之意🤽♂️。 斥、刺为锡铎旁转🧏🏿♀️,音义近。刺探🧝🏽👨🏻🍳,谓候伺也(《后汉书》李贤注)🧝🏿;斥,候也(见上文)。敇😻,从朿声。敇,或作赦(《集韵》)☺️。螫🍣,蜂蠆行毒螫人也。蜂蠆尾部有刺,可以螫人👩🏻⚕️,所以螫人就是刺人。 腾✍️👨🚀,从朕声。所以腾有斥逆义(见上“朕”字义)🏄🏻♂️。蒸,或作媵(《易*小过》王弼注:“蒸而为雨”释文)🪣,媵,也从朕声🏈。媵🏊🏽,送也,送女从嫁,所以从嫁之女为媵。迎🕵🏻、送二字皆有逆义(见上文)🧞。蒸🙏、腾音义近,皆有斥逆义。蒸,气上貌(《文选》李善注)🤟🏻,也是逆义。 下面再分析下“累”字👩🏼🦳。 累牛、腾马并言,所以👼🏼,累🥐🤜、腾在这里同义。古籍有“藤蔂”一词📣,藤🤽🏼♀️,藟也(《玉篇》);蔓莚之类🚷,吴越谓之藤(《慧琳音义》注引《考声》)🌼;今江东呼櫐为滕(《尔雅》郭璞注)。藟🐳🍲,葛属,葛蔓也(《汉书》颜注)👍🏽🚴🏽♀️。诗经有“莫莫葛藟”👩🏿。葛🔥,从曷声。葛,蔓草也(《玉篇》)👨👩👧,蔓延之草(《逸周书》朱右曾集训)🙆🏻。遏❇️,从曷声。抑🚴🏽♀️,遏也(《史记》司马贞索隐)⚖️。所以,遏有逆斥义⛴。则葛👩🏽🎓、藤🦵🏻🤰、藟皆由逆斥义引申为蔓延之义。历来训诂皆蒙蔽于葛蔓🚇、藤藟的缠绕之义👳🏿♂️,其实蔓延义才是这类草的本义🧜🏽♀️🕟。 腾累📻、藤藟,实为一词(腾、藤皆从朕声,累😺🧛🏼♀️、藟皆从畾声)🎮🛐,所以,“累”也有斥逆义👩🏻💻。 磊🚴🏼🚌,亦作磥✒️、礧(《说文通训定声》)📄,二字音近通👳🏿♂️。磊🛥,应从石声(按:一般文字中两个以上的文字并列在一起组成的字🤞🏽,皆以该文字为声旁。如朿🧼、棘,棘从朿声✉️;鹿🧔🏻、麤💁♀️,麤从鹿声)(见《古文字诂林》)。磊从石声🪕,石声字与斥声字音近通👥,皆为铎部字。拓、斥并与祏通(王念孙《广雅疏证》),拓、斥都有开拓🩰、广远之意。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中提到“荼”和“鬱壘”二神名的许多异文,如引俞正燮《癸巳存稿十三》: “漢蔡邕獨斷云🧑🏻🦽:歲竟,畫荼壘,并懸葦索以禦凶。晉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云:大儺訖,設桃梗🤵🏻♂️、鬱儡。”《玉燭寶典一》引《括地圖》🏉✊🏽:“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玄中記》又謂二神“左名隆,右名〈上穴下叐〉。” 荼和壘、鬱和儡➗、隆和〈上穴下叐〉都是历来记载的异文🙋♂️,其中荼、壘、鬱的分析已见上,皆有逆斥义。现在分析一下隆和〈上穴下叐〉🚵♂️💪🏻。 “隆”🛡,这里应读为“逢”(隆、降二字音近🙍🏿♀️,古籍多互相假借。逄👱🏻、逢二字古籍也多互通,或是因冬🥄🌏、东部音近通假,或是因形近而误)⏳,通过隆—降—逄—逢的辗转讹误所致👨🏼⚕️。 另外,隆👔🦝、逢二字也具备音义相近的条件。隆👩🏽🎓,豐大也(《说文》)👨🏽🔬,豐也(《广韵》);逢👨🏼💻,假借为豐(《说文通训定声》),逢、与豐古字通(王念孙《读书杂志》)。隆隆,雷声也(《汉书》颜注);逢逢,鼓声也(《诗经》:“鼍鼓逢逢”释文),古籍形容雷声🏌️、鼓声每同🦵🏽,如鼓声填填、雷声填填。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
(《楚辞•九歌·山鬼》) “匪敬伊慕🫶🏿,备物不愆。设虡设业,鞀鼓填填🕐。”
(《隋书•音乐志中》) 逢,逆也(《尔雅》),迎也(《方言》)。所以逢也有逆斥义👩🎤。上面说的蜂螫人🤽🏽♀️,蜂、逢皆从夆声,蜂尾部有刺故名之。 〈上穴下叐〉,叐即犮。犮声字和孛声字多通用💐。 炦,字亦作土孛(《说文通训定声》)🥞。悖𓀖,犹逆也(《礼记》郑注)。 炦,气上也(《玉篇》);勃,奋起而上也(王引之《经义述闻》);蒸,气上貌(见上文)。这个义项是由逆义引申而来👵🏽。 拔👶🏿,龙葛(《尔雅》)🪶🏊♀️,似葛,蔓生🚴🏽♂️,(《尔雅》郭璞注)。拔➰🤾🏻、葛皆为月部字,所以拔、葛、藤🧧、藟皆为一类草(见上文)🕙👩👦👦,皆取于逆斥义。 孛、彗星也(《玉篇》、《公羊传》),孛之状光芒四射如草木枝叶旁出🎹,彗之状光长如帚(《说文通训定声》)。合说则孛👨🏻🦰🤹、彗同🎋,分说则孛星是向四方辐射、逆射⚙️,彗星是想向一方逆射🦖,共同点就是都有向外逆射义😿。 因此,〈上穴下叐〉🎗𓀝,这个字应该是读犮声,有逆斥义🫱🏻。另外还有“蓬勃”一词,是同义复合词🧑🏻💼。二神左名隆🤽,右名〈上穴下叐〉🎶,就是“蓬👩🚒、勃”。 还有《文选》宋玉《风赋》有“勃鬱烦冤”👨🏿🚀,“勃鬱”也是同义复合词。也可证鬱、〈上穴下叐〉同义。 综上所述,“荼”和“鬱壘”(包括异文隆、〈上穴下叐〉)二门神名称的意思,正如历史文献中的金吾🖖🏽、衙将🤏🏽、虞候、击柝🕵🏻♂️🕧、斥候等,都是取警戒、伺候、抵御、护卫、守门等义,其本义皆出于逆斥义。(虞候,说文段注👩🏼:“驺虞,山海经🤌🏼、墨子作驺吾🙋🏽,皆同音假借字也🙍🏻♀️。”则虞⤴️、吾通𓀔🧏🏽♂️,所以“虞候”也是斥逆义引申而来。) 隋唐以来文献中有个词“所由”🎃,历来解释很多,但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的本义。其实“所由”和“荼”、
“鬱壘”等词意思完全一样,就是负责警戒🕒、护卫、执法等的卫士🤲🏻🧍🏻♂️、随从,这从文献的用例可以看出来。 无畏三藏自天竺至🔉,所由引谒🫸🏻,上见而敬信焉。上谓三藏曰:“师自远而来🧛🏼♀️,困倦,欲于何方休息耶!” (《开天传信记》唐·郑綮) 入朝及退朝不从正衙出入🫱🏼;非公事入中书等:每犯夺一月俸。班列不肃💂🏽♂️,所由指摘🎃🦏,犹或饰非,即具闻奏贬责。(《旧唐书》顺宗 本纪 ) 敕🔢:“比有无良之人,于街市投匿名文书🧑🏼🎄,及于箭上或旗幡上纵为奸言,以乱国法👨🍳。此后所由切加捉搦🏃➡️🤽🏼♂️,如获此色,便仰焚瘗🚮,不得上闻。” (《旧唐书》) 诏留光远为京兆尹……光远以为贼且逃矣👩🏿🗺,命所由守神威孝哲宅。(《旧唐书》) 君召万年捕贼官李铭,使促求访🛋。李尉伫立思之🙋🏽♂️,曰💾:“得必矣。”出召干事所由,春明门外数里内🐱,应有诸司旧职事伎艺人🏌🏽♀️,悉搜罗之,而绿衣果在其中。(《唐语林》) 许、所二字古籍多通🔖。许🧓🏽,作所(《诗经》:“伐木许许”,《说文》引作“伐木所所”)。许与所,声近而义同(王念孙《读书杂志》)。许,从午声。午声字有逆义(见上文)。 缶、由为一字(《古文字诂林》“䍃”字条),缶,从午声🫲,有逆义(见上文)。 所以⇢,所由,为同音义复合词,由斥逆义引申为指警戒、护卫🍦、执法等的卫士⏭🥹、随从👱🏼♂️。 另外👧🏽,隋唐文献里有的“所由”、或“所由官”🚦👩🏼🦱、“所由吏”等,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由某某负责”的意思,如 判度支赵赞巧法聚敛,终不能给🛠。至是又税屋😎,所由吏秉笔持算,入人庐舍而抄计📜,峻法绳之,愁叹之声🧑🏽🦰🧑🎤,遍于天下🌚。(《旧唐书》 德宗本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