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西元2008年7月31日突然想到🧝🏿♀️:
漢字的記憶難度和總字數成正比☛,
和每個字購字部件數成正比,
【其中對於複合字和字根個數成正比,對於獨體字和筆畫數成正比】
和字關聯數成反比🥷🏼,
【一個字是另一個字的字根,就說有一個字關聯🤙🏻。很多字組成一張字關聯記憶網】
和文字字形優美度成反比,
和文字字形象形度成反比🪳。
-----------
1.記憶漢字如果不記憶字根🏄🏻♀️,大腦會把整個字死記硬背,需要記憶這個字的全部筆畫,
示意公式:
單個漢字記憶難度指數=k*(筆畫數*2)/ 象形度 / 優美度
【乘以2表示筆畫的位置】
全部漢字記憶難度指數= (∑(單個難度指數))
【比字根記憶少了除以“字關聯個數”這一步】
2.而以字根記憶漢字👩🦱,大腦只需要記住記住是那幾個字根,記憶量很小。
示意公式:
單個漢字記憶難度指數=k*(字根個數*2)/ 象形度 / 優美度
全部漢字記憶難度指數= (∑(單個難度指數)) / 字關聯個數
-----------
學漢字不學字根就像是在構建空中樓閣。
-----------
大致估計👈🏼:
簡體字記憶難度是繁體字的2倍🧑🏽🦰🪇。
繁體字記憶難度是小篆的3倍🫕。
小篆記憶難度是甲骨文的2倍👨👩👧👧。
於是簡體字記憶難度是甲骨文的12倍🧒🏿。
那么:
小學5年,以簡體字教學,學生可以學會3000字。
小學5年🍫,以繁體字教學,學生可以學會6000字。
小學5年🧘🏻♀️🧭,以小篆教學,學生可以學會18000字🍃。
小學5年,以甲骨文教學,學生可以學會36000字♿️。
所以用簡體字普及教育真是緣木求魚。
想到全國人民都在寫錯別字,
想到全國學生都在認認真真學寫錯別字,
想到我們兩千年來都在寫錯別字,
有什麽感覺👨❤️💋👨🤠?
是該改正錯誤了🙆,隸書是用來書寫的不是用來學習的👏。
隸書是大人用的🛷👩🏭,不是學生用的。
隸書是漢字的近似書寫方案,而不是漢字本身。
-----------
甲骨文,小篆,隸書之間根本區別就在於筆畫限定不同🧑🏻🦯➡️、
甲骨文不做任何限定🚶🏻🦻🏻,筆畫可以是任意形狀,具有無限表達能力
小篆筆畫沒有尖銳的轉折筆畫🦙,沒有粗細不均的筆畫,沒有不規則圖形,表達能力稍次于甲骨文🖐🏿🏌️♀️。
隸書只能由點橫豎撇捺折勾等簡單而有限的筆畫構成,表達能力很差🚶🏻➡️🧙♂️。
因此甲骨文篆化會產生信息量的丟失,
小篆隸化也會產生信息量的丟失💃🏿。
甲骨文篆化尚無大礙,
小篆隸化卻產生很大問題🔊,出現了:多個小篆字形隸化為同一個隸書字形以及一個小篆字形隸化為多個隸書字形的問題。
-----------
識字當從一階開始🌌,然後學二階,三階。🧑🏻🦲。🦞。
同階從一元開始❄️,然後學二元🥪,三元。。👩🏽🔧。
同元從派生字多的開始🚴🏼,,然後學派生字少的🍇。。
本字典就是這樣排序的。🐈。
前幾個字是“水木人心手”。🪪⛵️。
-----------
秦朝以後廢除了金文和小篆🙍🏼♂️,流行隸書繁體字,是漢族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隸書會破壞字的結構🐦,認不出甚至弄錯字根🙎♀️,大大加重記憶負擔。。
隸書最錯誤的就是每個篆書可能會有n多不同的隸化,
再加上還有一些腦殘"造"了n多"重文",
以至於長字11種寫法,蠶字11種寫法,還有孔乙己說的回字5種寫法👉🏿。💤。
白癡的康熙字典里收錄的所謂4.7萬字約有3萬多都是這么來的(具體多少待統計)。
那个什么《字彙》《龍龕》《篇海》等最喜歡收集“非主流腦殘錯別字”📋。
真正有意義的漢字也就不到2萬(其中還包括幾千個鳥獸草木名)🪓。
《說文解字》1萬
《玉篇》2萬
《廣韻》《集韻》等3萬
《康熙字典》4.7萬
《字海》8萬
錯別字一代比一代多。
如果沒有發明隸書👩💻,又哪有這幾萬錯別字🧘🏿。
秦之後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衰落史🛄♉️。錯別字反之👮🏼♀️。
注:大部份“非主流腦殘錯別字”與字頭正字我並沒有整理交換。
-----------
補充💁🏼♀️:
說文解字康熙字典是網上下載的🆖。其中有大量錯誤。
拼音是網上下載的💜。其中也有大量錯誤。
幾千個甲骨文圖片是我從pdf文檔中一個一個截圖貼上去的。
《甲骨文字詁林》很多分析是錯誤的🫁。
漢語字典正文是我撰寫的👨🏼🔬。
我寫的註釋第一條是本意🧘♂️,後面一般漸次引申🥚。
字的本意可能有多個,也就是異義同構💄。
每個字的字根(我從)是我一個一個打出來的,只做了簡略校驗,錯誤在所難免🚬⚇。
偏僻字凡是無法分辨無法考證字根的都是錯別字,刪錯別字刪的我心煩🤷🏻♂️。
偏僻字可以分辨字根的大多都是白癡重文👩👧👦。
-----------
關於切音:
切音,取上字聲母,下字韻母。例如✌🏻:敢:古gu覽lan切。(g-u,l-an)=>gan.
《徐注》《唐韻》記載的切音是隋唐時期的陝西話(洛陽)。
《廣韻》是雜交品種。
《集韻》記載的是宋朝河南話(開封)。
《正韻》《韻會》記載的是明朝河北話(北京)。
普通話(北京)與《集韻》(古開封)《正韻》《韻會》(古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