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5日 19:20:42字数:5926
2013年10月16日 19:34:35字数👨🏼🌾:7995
2013年10月19日 06:00:45字数:8153
2013年10月19日 09:08:05字数:8287
2014年1月19日 22:13:12字数:8203
2014年11月1日 16:59:01字数🎼:8221
一、清华简《筮法》简介:
《文物》2013年第8期上发表了李学勤先生《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和廖名春先生《清华简〈筮法〉篇与〈说卦传〉》两篇文章🙇🏿,对清华简《筮法》做了一些介绍和初步研究👨🏻🏫。
两篇文章并未对“筮法”本身进行探索,今不揣谫陋,对清华简“筮法”试做还原,以求教于方家。
据廖名春先生介绍:
“十七命”中筮卦都是六画卦👨🏼⚕️,共114个🕸,而且都是两两相对,并无一例单出🧑🏽🏭。这57对六画卦,每对之间既不是本卦和之卦的关系,也不是所谓的“非覆即变”。它们只是以两个六画卦对举🦹🏿♀️,也就是以“对”进行筮占。
构成这114个六画卦最常见的数字是“一”和“∧”,此外还有“九”、“八”🦵🏽、“×(五)”、“四”。“九”、“八”、“×”👨🏻🦽、“四”是筮数;“一”和“∧”也当是筮数,并非是阳爻和阴爻🥈。其《爻象》章以“子午”配“九”,“丑未”配“八”,“寅申”配“一”,“卯酉”配“∧”🙎🏿♀️,“辰戌”配“×”,“巳亥”配“四”🧛🏿👍,说明“一”为“七”,“∧”为“六”无疑。
这114个六画卦中,纯属“一”和“六”的六画卦高达89个,而“一”、“六”、“九”、“八”、“五”、“四”杂见的则只有25个。就卦画而言,114个六画卦共684爻,“一”和“六”出现高达631次📶,而“九”、“八”🫶🏽、“五”、“四”出现一共才53次,且高度集中于几卦之中👱。按照或然率,“一”、“六”、“九”、“八”、“五”、“四”6位筮数出现的频率应该大致相等,不应该如此悬殊。可能的解释就是,这些六画卦“一”和“六”已经相当于阳爻和阴爻👨💼,只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才将“九”🍼、“八”、“五”、“四”照样写出,不再转为“一”和“六”。这当时其成卦法所致。其《爻象》章讲了“八”的爻象🍐,讲了“五”的爻象,讲了“九”的爻象🚆🐻,讲了“四”的爻象,就是不讲“一”和“六”的爻象,这是因为“一”和“六”不是简单的“七”和“六”,已经上升为阳爻和阴爻了;而“九”👨🏽🎓、“八”、“五”、“四”则还是筮数,有其具体的特殊的意义。
李学勤先生介绍说:
从简文卦的结构看,七是阳爻🍷,六是阴爻🚴🏻♂️,都是多见的常态;而同样相当阳爻的五、九👩🦯,相当阴爻的四、八,则比较少见。简文专述了后者的爻象:
八为风,为水🤹♂️,为言👨🏻🦲,为飞鸟,为肿胀🚣🏿✉️,为鱼 ……五象为天,为日,为贵人,为兵,为血🧘🏼,为车⛔️,为方,为忧、惧,为饥。九象为大兽🧑🧒🧒🌋,为木,为备戒👩🏼🍳,为首,为足,为蛇,为曲🍓,为玦,为弓、琥🧡、璜。四之象为地,为圆🕵🏿,为鼓,为珥,为环🔮,为踵,为雪,为露,为霰。
这在文例上很像《说卦》的第十一章,不过《说卦》讲的是卦象🚨🤨,这里却是爻象。
上引简文以八🟰、五、九🚇、四为序🧖🏽,或许还有深意。看现已发现的楚简实占的数字卦👩🏼🚒,除常见的七🕧、六外,八较多🧶,五次之,九更少,四则尚未见到,这或者不是偶然的。
二🐛、清华简“筮法”拟测🏝:
114个六画卦中,九共有23个🚁;八共有10个✍️;五共有13爻;四共有7爻🫵🏽。
筮数
|
实际概率
|
九
|
23÷684=3.36%
|
八
|
10÷684=1.46%
|
七
|
308÷684=45%
|
六
|
323÷684=47.2%
|
五
|
13÷684=1.90%
|
四
|
7÷684=1.02%
|
根据十二支与数字爻对应表:
子午 九
丑未 八
寅申 一(七)
卯酉 ∧(六)
辰戌 ×(五)
巳亥 四
笔者推测清华简“筮法”起例为:
1.筮数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2.在子午日筮得九🐢,写作九。在丑未日筮得八🙍🏼♂️,写作八。辰戌日筮得五🧑🏿,写作五;巳亥日筮得四🧘,写作四。除此以外,在任何日筮得奇数写作“一”(七),筮得偶数写作“六”。
则
九的概率👱♀️:2/12×10%=1.67%,
八的概率🕴🏼:2/12×10%=1.67%,
五的概率:2/12×10%=1.67%,
四的概率🥥:2/12×10%=1.67%,
七、六的概率:1-(4×2/12×10%)=93.3%。
清华简《筮法》的揲蓍之法必须与实际概率相符合👛,尚需贤达继续探索。
三、筮法揲蓍策数的佐证:
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一文统计了三十二个筮数卦例,其中筮数出现的次数极不平衡😲,曾作一表,今转引如下:
筮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次数 36 0 0 0 11 64 33 24
其中六最多,一次之🌃,二、三、四都是零。这种现象怎么解释?张政烺先生的看法是二三四都是积画为之,写在一起不易分辨是几个字、代表哪几个数🕥,所以不能使用,然而这三数并非不存在,而是筮者运用奇偶的观念当机立断🏺,把二🎅🏿、四写为六,三写为一,所以一和六的数量就多起来了。
殷及周初的位数中不见九字💷💆🏽。九在位数中出现较晚,约在西周中叶以后,使用的次数少,井无特殊地位🏊🏽♂️。
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观战国时期楚墓发现竹简上有易卦,皆二卦并列(与清华简筮数卦相似)♔🙋🏿♂️,共有八组十六个卦,所用数目字为🏃🏻♀️➡️:
数 字:一 六 八 九 残缺
出现次数:37 49 5 4 1
对此👍,张先生在上文《补记》中分析说:“二、三、四🚳、五、七已被取消,集中到一、六两项下。这里的八、九似是再生的,九从一分化出,笔迹可辨🫳🏻,八或许是从六分化出来的。这便成为《周易》的前身,稍加修正即是《周易》了。”
我推测天星观筮数卦与清华简“筮法”有类似的起例💂🏻♀️,也许是:每逢甲己子午日筮得九,仍然写作九;每逢乙庚丑未日,筮得八,仍然写作八(原理见下文“太玄数”的论述)。
《周易·系辞传》有“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章🦬,又有“天一地二”“天地之数五十有五”章。学者多将“五十”与“五十五”相混,甚至认为是错简之讹。此乃不知揲蓍筮法有三《易》之分📺👨🏿🚀,又有繁简之分也🎅🏻。
帛书《易传》是传本《易传》前期的成果,含有古易的东西。帛书《易传》只有“天地之数”章👷♀️,而没有“大衍之数”章。
我根据筮数的发展规律以及帛书《易传》只有“天地之数”筮法推断,原始筮法的发展大概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3+4+5+6+7+8=36,对应《连山易》🐦🔥;
第二阶段:1+2+3+4+5+6+7+8+9=45✌🏼,对应《归藏易》📀;
第三阶段:1+2+3+4+5+6+7+8+9+10=55,对应《周易》;
以上是用类似投掷骰子的方法占卜🎳🗒,骰子最早是用石子做的,见于舞阳贾湖裴里岗文化遗址龟壳装石子🗑🏃➡️;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还出土了用竹筒装着的60支算筹,它与《归藏》占书放在一块。
还有因此而产生的“大衍”之筮法约有四种💁🏼♂️:
第一种:大衍之数36👫🏻;
第二种:大衍之数46;
第三种:大衍之数50(《易传》);
第四种🔕:大衍之数60(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
此即朱彝尊《经义考》引元吴莱所说:
吴莱曰:易占以变,故其数但用九六而尚老😦,《连山》🏭🧓🏿、《归藏》占以不变,故其数但用七八二尚少。《连山》七而首艮🛢,《归藏》八而初坤👩🚀🧑🏼⚕️,亦不过伏羲之旧,及推其取用之策👩🏽🔧,《连山》三十有六,《归藏》四十有六🌹,《易》则四十有九🍈,又若不相为用者。
张政烺《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所列筮数卦多符合第一阶段🍳📯,清华简《筮法》114个筮数卦符合第二阶段🏋🏽⏬。
清华简“筮法”保留八📅、五、九、四“值日”之爻,是为了用“值日”爻象增加信息量,以方便断卦⛹️🦦。这种“值日”爻象的体例,似是后之纳甲筮法使用“日辰”和“月建”之爻的滥觞。再往后的“子平”八字以生日天干为日元之神🤸🏻♀️🐁,也是如此🕌👩🏽🚀。
清华简“筮法”还采用类似“五行旺相休囚死”的“四节八卦所应吉凶理论”帮助断卦🪵:
大吉 小吉 大凶 小凶
春 来巽 劳 艮罗 兑
夏 劳 来巽 兑 艮罗
秋 兑 艮罗 劳 来巽
冬 艮罗 兑 来巽 劳
乾🫃🏽,《说文》从乙倝声🧩,简文只作“倝”,是假借宇👱🏻♀️。离,简文作“罗”,同于马王堆帛书《易》,也系通假。坤,简文作“臾”,是《归藏》的写法,也见于碧落碑及《汗简》。坎,作“褮”,即“劳”字,同于王家台秦简《归藏》,辑本《归藏》作“犖”𓀇,《周易·说卦》第五章称坎“劳卦也”。震卦有时作“逨(来)”,按辑本《归藏)震卦作“厘”,与“来”均为来母之部字。从这些,可看出《筮法》经卦卦名近于《归藏》📒。
罗🥥,是离卦,却在八卦图的北方,所以属水⛱,冬季旺🧤🥰,大吉。劳,是坎卦,却在八卦图的南方❤️🔥,所以属火,夏季旺,大吉。若将“四节八卦所应吉凶理论”改成对应的“四节八卦五行图”为:
大吉 小吉 大凶 小凶
春 来巽木 劳火 艮罗水 兑金
夏 劳火 来巽木 兑金 艮罗水
秋 兑金 艮罗水 劳火 来巽木
冬 艮罗水 兑金 来巽木 劳火
“四节八卦所应吉凶理论”与“五行旺相休囚死”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大吉,相当于旺;小吉,接近相(只有来巽木是休)。大凶👩🏻🚒、小凶与囚、死相类而不对应🫶🏽👨🏿🦳。五行家有“四废日”,最早见于放马滩秦简《日书》☝🏻、睡虎地秦简《日书》☂️,大吉,相当于利日🐓;小凶💨,相当于四废日👱。其它则不对应。
清华简“筮法”还没有熟练掌握五行生克理论🦯,对五行与八卦的整合还比较生疏🏙,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定它是一种不成熟的筮法。只要按吉凶程度(大吉、小吉、小凶、大凶)顺序排列,就会发现“四节八卦所应吉凶理论”在逻辑上是自洽的:
|
大吉
|
小吉
|
小凶
|
大凶
|
春
|
来巽木
|
劳火
|
兑金
|
艮罗水
|
夏
|
劳火
|
来巽木
|
艮罗水
|
兑金
|
秋
|
兑金
|
艮罗水
|
来巽木
|
劳火
|
冬
|
艮罗水
|
兑金
|
劳火
|
来巽木
|
需要注意的是🦸🏿♂️,清华简八卦将艮罗水归为一组🧑🏿🎤,这里的罗虽然是离卦🤹♂️,由于位于八卦的北方,实属水🎢🧛🏿♂️,所以“水土同宫”👨🏻🦼。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存在着“水土同宫”与“火土同宫”的悖论📸。
四、清华简《筮法》与《连山易》的关系🤴🏼:
廖名春介绍清华简《筮法》说👩🏻🚒⇢:
《祟》章讲八卦各卦之祟,以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为序🎈。其八卦与天干相配🙆♂️,以乾配甲壬👰🏼♀️👩👩👧,坤配乙癸❣️,艮配丙,兑配丁,坎配戊,离配己,震配庚,巽配辛👩🦰。其八卦次序也是先父母而后少男少女、中男中女、长男长女。
其十二地支与六子卦相配🤴🏼,依次以子午配震🙍🏻♂️,丑未配巽,寅申配坎👩🏻🎤、卯酉配离,辰戌配艮,巳亥配兑。
守力按:
李学勤先生认为清华简《筮法》同《归藏》存在相当密切的关系,我则认为其与《连山》的关系更为密切🏃♀️➡️。
清华简《筮法》之《祟》章讲八卦之序与帛书《易》相同,以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为序。这个卦序可以追溯到《孔子家语·执辔》和《大戴礼记·易本命》古易《连山》系统。汲冢易类竹简将《连山》与《归藏》混淆💲。汲冢《归藏》有《启筮经》,启筮即夏启之筮法,即《连山》也🤟🧏♀️。汲冢《归藏·初经》的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卦序实为《连山易》初经卦序,也就是马王堆帛书《易》的经卦卦序🥕。清华简《别卦》的卦序也与帛书《易》属于同一系统🦹🏽♀️。
清华简《筮法》讲“十七命”,多于《周礼》的“八命”🤍⚗️,“命”是《连山易》特色。
《筮法》讲八🙇🏼💁♂️、五、九🕴🏼、四爻象👲🏽,这可追溯到《易本命》的“八主风🤼♀️,五主音🧑🏽✈️、四主时”的数字卦象,《筮法》的“八为风”当源自《易本命》。《筮法》的纳甲同样源于《易本命》八卦纳甲🧎。
清华简《筮法》的十二支与数字爻👌🏿、六子卦的对应见于《太玄经·玄数》。
“太玄数”另见于放马滩秦简《日书·纳音五行》(公元前267年)🤾♂️:
甲九木👨⚕️,子九水🧑🏽⚕️🥂;乙八木🏛,丑八金;丙七火,寅七火;丁六火,卯六水;戊五土,辰五水;己九土✋🏼,巳四金🙍🏿♂️;庚八金🦼,午九火;壬六水🌝,申七水;癸五水,酉六金;戌五火,亥四木🌋。
“太玄数”配六子卦即后世之《京房》纳甲爻辰🛍️。清华简的大致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故《京房》纳甲、爻辰源于先秦🔛。下边举例说明《京房》八卦干支:
震纳庚,子午配震。故震卦纳庚🧯,初九爻纳子,九三爻纳午🪵;
巽纳辛,丑未配巽。故巽卦纳辛,初六爻纳丑,六三爻纳未🏔;
坎纳戊,寅申配坎💪🏽。故坎卦纳戊,初六爻纳寅,六三爻纳申;
余仿此。
清华简《筮法》中有五行理论、干支配八卦、太玄数(太玄图即河图),这些都属于《连山易》体系。
五🐵、“太玄数”暗合河图洛书、五运六气🌯:
有关“太玄数”的奥秘,《五行大义》引《太玄经》曰🏃🏻♂️:
别数者,支数,则子数九,丑八👩🏻🦳,寅七,卯六🎱,辰五🧑🏿🎤,巳四📘🥽,午九,未八👩🦽🧑🏻,申七,酉六🛗,戌五,亥四🤹🏻♂️。
《太玄经》云:
“子午九者🪮,阳起于子,讫于午,阴起于午,讫于子🈵,故子午对冲🧏🏿♀️👲🏼,而阴阳二气之所起也🦉。寅为阳始,申为阴始,从所起而左数,至所始而定数,故自子数至申4️⃣,数九🤹🏿,自午数至寅,亦九,所以子午九也。
丑未为对冲👵,自丑数至申📱,数八🧑🏿🎄,自未数至寅,亦八,所以丑未八也💁♂️。
寅申为对冲,自寅数至申👩🏿🦲,数七🤔,自申数至寅,亦七📤,所以寅申七也。
卯酉为对冲🥅,自卯数至申🛷,数六,自酉数至寅,亦六,所以卯酉六也🙍🏽。
辰戌为对冲,自辰数至申,数五,自戌数至寅👨🏻⚕️,亦五,所以辰戌五也。
巳亥为对冲,自巳数至申,数四,自亥数至寅🚷,亦四🙇♂️👿,所以巳亥四也🏌🏽。”
又云:“阳数极于九🌶,子午为天地之经,故取阳之极数,自丑未已下,各减一🤽🏻♀️👷♀️,从八至四🌅,理自可知。”
干数者👨🍳😩,甲九🤸🏻,乙八,丙七♝,丁六,戊五♻️,己九🤳🏿,庚八👩👦,辛七,壬六,癸五🚠。
《太玄经》云:
“甲己九者,甲起甲子😹,从子故九🚵🏽♀️。己为甲配👨🏿🔬,故与甲俱九🩸。
乙起乙丑,从丑故八,乙配于庚,与庚俱八🚪。
丙起丙寅,从寅故七,辛配于丙🤵,与丙俱七。
丁起丁卯👨🏼💻,从卯故六,丁配于壬,与壬俱六。
戊起戊辰,从辰故五👫,癸配于戊,与戊俱五💂🏻♂️🫴🏿。
支有十二,以对冲同数,故自九至四。干唯有十,以配合同数,故自九至五📝。”
《太玄经·玄数》:
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二七为火,一六为水🛺,五五为土。
子午之数九,丑未八,寅申七🏂🏽,卯酉六,辰戌五,巳亥四🤦🏿。故律四十二,吕三十六。并律吕之数,或还或否🕵🏿♂️,凡七十有八,黄钟之数立焉。其以为度也,皆生黄钟。
甲己之数九🧠,乙庚八,丙辛七,丁壬六,戊癸五🔋。声生于日,律生于辰。声以情质🌶🥊,律以和声。声律相协,而八音生。
以上即“太玄数”。“太玄数”的地支数见于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清华简《筮法》,公元前267年的放马滩秦简《日书·纳音五行》既有天干数,又有地支数。所以“太玄数”并非如先前学者认定的起源于西汉末年的扬雄《太玄经》,它起源于更早的先秦时期😶🌫️,属于古易范畴🔣。
除上文所说,“太玄数”是京房易爻辰(纳干支)和六十甲子纳音理论的源头外,笔者发现“太玄数”暗合河图洛书和五运六气。
河图即五行生成之十数图💇♀️。五行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箕子传给武王的《尚书·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太玄经·玄数》所说的“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二七为火⛰,一六为水😋,五五为土”,即后世所谓“河图”。河图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管子·幼宫图》(即《玄宫图》)🧔🏼,战国时期《墨子·迎敌祠》“东为八,南为七🦹♂️,西为九,北为六”与《玄宫图》完全相同。放马滩秦简《日书》甲己、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即五行生成合数。西汉末年扬雄《太玄·玄图》“一与六共宗,二与七为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相守”🧚🏻,称《玄图》之名,显然是承袭了管子《玄宫图》。
洛书九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九宫八风图》和《大戴礼记·明堂》“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这两部著作应该是战国的,西汉又做了编辑整理。起源于先秦👩🏫,东汉初年结集的《周易乾凿度》太乙行九宫法,即后世《洛书》所从出🧱。
五运六气学说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的运气七篇大论,是王冰在整理《素问》时补入的👨🏽🌾🧑🏻🍼,包括“天元记大论篇”、“五运行大论篇”、“六微旨大论篇”👨🎨、“气交变大论篇”、“五常政大论篇”👨🏽🦲、“六元正纪大论篇”、“至真要大论篇”在内的七篇文章🙃。运气七篇虽为王冰所传出🍧🐅,而其理论源头可追溯到先秦🕎。
据《天元纪大论篇》🧞♂️,五运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三阴三阳六气为:“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五运即河图(玄图),不必论矣。
六气合太玄地支数:子午少阴君火九(热气),丑未太阴湿土八,寅申少阳相火七(暑气),卯酉阳明燥金六,辰戌太阳寒水五,巳亥厥阴风木四。

子午少阴君火九👨🏽🚀,即洛书南方九紫火,后天八卦离卦👨🏻🦼🌪;离为夏季,故君火为热气👨🏿🍼;
丑未太阴湿土八,即洛书东北八白土🥡👯♂️,后天八卦艮卦💳,由于“水土同宫”🤛🏻,故艮土为湿土;
寅申少阳相火七,即洛书西方七赤金,后天八卦兑卦,由于七在河图为夏季火之成数,故其色赤,受火气🙍🏼♂️,居洛书西方金位😁,禀赋夏秋之气🤽🏻,故相火为暑气;
卯酉阳明燥金六,即洛书西北六白金,后天八卦乾卦;
辰戌太阳寒水五,即洛书中宫五黄土👨🏼🎓,由于“水土同宫”🦌,五五合十,洛书是九进制,故五加五等于一,故寄于北方一白水;
巳亥厥阴风木四🫲🏻❕,即洛书东南四绿木⏩,后天八卦巽卦🧑🏻🦽。
以上共有七宫六卦🏝,缺三碧震卦👨🏻🏭、二黑坤卦,可从对宫求得📆,故六气合太玄地支数完全符合洛书九星。太玄数与河图洛书出于先秦,故运气七篇的理论源于先秦。
附👩🏿🎓:
纳音之原,实出于纳甲:
钱大昕《纳音说》:
六十甲子,纳音所属五行,沈存中《笔谈》、陶九成《辍耕录》皆箸其说。然所引者仅唐以后之书,又多傅会🖍,难信。予蓄疑有年🧝,适读《抱朴子》云:“按《玉策记》及《开名经》,皆以五音六属知人年命之所在🪑。子午属庚🛍🏌🏿♂️,卯酉属己,寅申属戊,丑未属辛,辰戌属丙,巳亥属丁👳🏿♂️。一言得之者👩🏼🎨🎴,宫与土也。三言得之者,征与火也🤲🏿。五言得之者羽与水也,七言得之者商与金也👦🏻,九言得之者🧑🏿⚖️,角与木也。”
《玉策记》《开名经》乃汉魏人所著(李守力按:惠栋谓《玉策记》周秦时书),始知纳音果是古法。而所谓一言三言五言七言九言得之者👨🏼🎤,犹未晓其何义👨🏻🦱😛。丁酉冬至前五日,偶往娄东舟中,携《抱朴内篇》⚖️,反复思之,忽得其解🐜。
盖纳音之原,实出于纳甲。纳甲者以十干配八卦,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长男而纳庚,巽长女而纳辛,坎中男而纳戊,离中女而纳己🗝,艮少男而纳丙👏🏼🚜,兑少女而纳丁。又以十二支配八卦,乾纳甲子壬午,坤纳乙未癸丑🤚🏽🫵🏿,震纳庚子午,巽纳辛丑未,坎纳戊寅申⚛️🙆🏿,离纳己卯酉,艮纳丙辰戌,兑纳丁巳亥📆⚅。京君明、干令升之徒用以说易⚈。春秋传周史筮陈敬仲,得观之否🤶🏿⚓️,知其当代姜姓有国。先儒谓六四辛未土为羊💃🏼,巽为长女,故曰姜。则布干支于八卦🍶,古法已有之矣。
纳音者又以六十甲子配五音👨🏼⚖️,三元运转,还相为宫⏲,而实以震巽坎离艮兑六子所纳之干支为本,五音始于宫。
宫者土音也,庚子庚午🫥🚣🏻♀️,辛丑辛未,戊寅戊申🧑🏽🏭✌🏻,己卯己酉,丙辰丙戌,丁巳丁亥🔝,乃六子所纳之干支,故为五声之元🦎,于行属土,于音属宫,所谓一言得之者也🙏🏻🧙♀️。
戊子戊午🚶,己丑己未👕,丙寅丙申,丁卯丁酉,甲辰甲戌🚴,乙巳乙亥🤵🏿♀️,于行属火💇🏽👸🏿,于音属征。
戊至庚,己至辛👂🏽,丙至戊,丁至己👰🏿,甲至丙😁🥽,乙至丁,相隔各三位⏲,故曰三言得之也🤷🏼♂️。
丙子丙午,丁丑丁未⛹🏽♀️,甲寅甲申0️⃣,乙卯乙酉💪🏼,壬辰壬戌,癸巳癸亥,于行属水👎,于音属羽。
丙至庚,丁至辛🧖♂️📮,甲至戊,乙至巳,壬至丙,癸至丁,相隔各五位,故曰五言得之也🐈⬛。
甲子甲午🧍🏻♀️,乙丑乙未,壬寅壬申,癸卯癸酉,庚辰庚戌🔍,辛巳辛亥🧗♀️,于行属金👸,于音属商。
甲至庚,乙至辛🪆🐁,壬至戊🧑🏼🍼,癸至巳,庚至丙,辛至丁🤜🏼,相隔各七位👨🏿🌾,故曰七言得之也⛵️。
壬子壬午,癸丑癸未🙌🏼,庚寅庚申,辛卯辛酉,戊辰戊戌👰🏼,己巳己亥,于行属木,于音属角。
壬至庚🏂,癸至辛,庚至戊🤙,辛至巳,戊至丙,巳至丁🤸🏼♀️,相隔各九位🤚🏻🥮,故曰九言得之也🧛🏿♀️。
土之音至微🦜,火水则稍有音矣🚴🏻♀️,金木则音渐着矣🍎,土一,火二,水三⛷,金四,木五,此五音由微而着之序也。数始于一,言一言者宫也,土音也🦸,乃以为音母🚣🏽。隔八位而复得本母🫶🏿,三八二十有四而嬗于金,以商为母,金嬗于火🀄️,以征为母🫦,火嬗于水🖐🏻,以羽为母🫳🏿,水嬗于木,以角为母🦹,其相生递转之序🧭✍🏻,皆与宫音同🐷。凡六十甲子再终,百有二十而复于始,还相为宫,循环无端,要皆本于纳甲,而用六子不用乾坤,犹之八卦方位以震兑坎离居四正🧑🏽💻,而乾坤退居无事之地也👩🏼🍼。
沈存中所推“娶妻生子👨👩👧👦,隔八相生”之说,盖已略见一斑👩🏿🦰,而未明乎立法之原🥡,意谓扬斩自甲子始,不知其实始于庚子午也🏜。于《易》蛊之彖曰:“先甲后甲”⟹,巽之五曰:“先庚后庚”🐾,甲者纳甲之始,庚者纳音之始也💭。谁谓纳音非古法哉🕵🏼♀️。若陶九成所引诸说🪰,支离穿凿🍨,不合于古,儒者所不道也🤏🏼。
《抱扑子·内篇》相关文本🙆🏼♂️:
抱朴子答曰:“按《玉策记》及《开名经》,皆以五音六属,知人年命之所在。子午属庚,卯酉属己,寅申属戊🦷,丑未属辛,辰戌属丙,巳亥属丁。一言得之者,宫与土也😇。三言得之者🤦🏼,征与火也。五言得之者🤙🏿,羽与水也。七言得之者🧟♀️🧛🏻♂️,商与金也🏕。九言得之者,角与木也。”
若本命属土,不宜服青色药;属金,不宜服赤色药🥃;属木🤜🏻,不宜服白色药🤙🏻;属水,不宜服黄色药📹;属火,不宜服黑色药。以五行之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故也。若金丹大药👩🏻🎤🙊,不复论宜与不宜也⇾。
一言宫。庚子庚午🛀🪻,辛未辛丑🛤🏃♀️➡️,丙辰丙戌,丁亥丁巳,戊寅戊申🌇🕤,己卯己酉。
三言征🐬。甲辰甲戌,乙亥乙巳🕘,丙寅丙申🈸,丁酉丁卯,戊午戊子📡,己未己丑。
五言羽。甲寅甲申,乙卯乙酉🏃🏻♂️➡️🙎🏿♀️,丙子丙午🍗,丁未丁丑🧋,壬辰壬戌,癸巳癸亥。
七言商🚵🏼。甲子甲午,乙丑乙未👨🏿🏭,庚辰庚戌🙌🏽,辛巳辛亥🕴,壬申壬寅🏂,癸卯癸酉𓀙。
九言角👨👩👧👦。戊辰戊戌🧝🏿♂️,己巳己亥,庚寅庚申💽,辛卯辛酉,壬午壬子,癸丑癸未。